第5號交響曲 (馬勒)第5號交響曲乃古斯塔夫·馬勒的第5首交響曲作品,作於1901年至1902年。此曲為馬勒交響曲中較普及的一首,其第1樂章開頭的一段小號獨奏以及第4樂章,都被使用於電影《魂斷威尼斯》。 第5號交響曲是馬勒在20世紀的第一部交響曲作品,在連續三首帶人聲的交響曲創作後,重新回到純器樂寫作,此舉標誌著其第二創作時期的開展。[1] 創作背景馬勒於1897年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1899年夏季於沃特湖畔的麥亞尼希購置了一幢馬勒創作小屋。馬勒之妻愛爾瑪這樣描述先生的創作天地:「那是一間簡陋的石屋,有三扇窗跟一道門⋯⋯有一架鋼琴,書架上有歌德跟康德的全集;音樂方面,只有巴赫。」[2]1901年2月,由於工作繁重而引發了腸出血,幾乎致命[註 1]這一次瀕死經驗對馬勒的心理有相當之影響:「我想,我人生最後的時刻來臨了。」[4] 度過生死關頭之後,重返工作狀態的馬勒顯得異常積極。與愛爾瑪的相遇,亦在其生活中注入一股活泉。學者認為,此時期的馬勒所展現的特別正面的態度,顯示他以「生」剋「死」的傾向,藉以走出他長期以來在思想、藝術和生活中對「死亡」這一概念的糾結。[5] 與此前的四首交響曲作品不同,第5號交響曲自始便摒棄標題、人聲及歌詞等因素,僅部分地引用自己歌曲作品的旋律作為素材。好友布鲁诺·瓦尔特曾表示:
1901年夏季,馬勒在創作小屋完成了第1、第2樂章,其餘樂章則在一年後完成。在這期間,馬勒與愛爾瑪正式結為連理。[註 2]「秋天他為我彈奏完整的《第五號交響曲》。這是第一次他為我演奏一首新的作品,我們為這個時刻,安靜的手臂挽著手臂,走向他在森林的工作室。」[7] 首演1904年10月18日,科隆,由馬勒親自指揮。首演的聽眾反應不甚正面,曾令馬勒大為光火。聽眾對第4樂章小柔板的接受度較高,理查德·施特劳斯則認為第一、第二樂章的表現更為傑出。[8]1905年起,大眾對此曲的看法始趨肯定。 出版第5號交響曲有二次正式的出版紀錄(1904年11月、1908年),但期間與其後馬勒仍不斷對之提出修改。[9]學者指出,透過刪去一部分的擊樂使用,使第5號交響曲的織體得以更輕快、清晰。[10] 分析配器第3樂章中,馬勒標示要有一支 "必須的法國號"(Corno obligato),但由於該樂章只動用四支法國號,所以通常都會由法國號首席負責 "必須的法國號",其他法國號手則負責另外的四個聲部。 概要第5號交響曲在形式上有五個樂章,但馬勒將之劃分為三個篇章,其中第一樂章為第二樂章之導奏,第四與第五樂章亦有相近之處,第三樂章則獨立看待。[11] 全曲演奏時間約70分鐘。
開頭的送葬進行曲跟《第2號交響曲》的情形相仿,但比較短小。曲調相當悲愁,也比較沒有那麼緊張。最初由小號吹奏出一段信號樂。接著,在一段A♭調鄉愁風的旋律相隨之下,突然轉慢(ritenuto)的主題之雙重提示。第二段B♭小調,是藉著銅管樂器叫囂般的切分音節奏來賦予強音的。[12]
第四樂章是馬勒的代表作,亦是被公演得最多的馬勒音樂。同時,本樂章亦有用於電影配樂上。其中以1971年的《魂斷威尼斯》最為著名。 這樂章很多時都會被抽出作獨立演奏,其中原因,可以追溯至20世紀初。當時不少音樂會製作者或是評論家,都不認為演奏全首馬勒的交響曲能吸引觀眾入場觀賞。故此,只會把其中較易被接受的樂章抽出演奏。就以英國為例,第一次演繹全套第5號交響曲,是在1945年10月21日由漢森.恩格指揮伦敦爱乐乐团的演出。比只演奏本樂章 - 由亨利·活特於1909年8月31日在倫敦的逍遙音樂會中作首演,足足遲了36年。 本樂章的速度標示為 "小柔板",同時馬勒在樂譜上亦用德文標示 "非常慢"(sehr langsam)。全樂章只用上五部絃樂器及豎琴作演奏。在中提琴和豎琴的分解和弦所引領下,第一小提琴奏出第一旋律,並由大提琴再一次奏出。中段旋律亦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經過三次轉調後,樂曲返回最開頭的旋律,但改由第二小提琴拉奏。後來第一小提琴緊接,並引領樂團來到結尾的最高潮,然後突然之間,所有聲部都收下來,最後以ppp的聲量完結。 不同指揮家對這樂章的演奏速度可以相距甚遠。例如拉圖的錄音是9分33秒,而阿巴多、卡拉揚與鄧許泰特的版本則接近12分鐘。 1968年6月8日,在羅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的葬禮彌撒上,指揮家伯恩斯坦亦指揮演奏這樂章。
評價
軼事註釋參考資料
參見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