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是指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全面反攻阶段后,中共中央主席兼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提交给同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陕西米脂县杨家沟召开的会议(即十二月会议)上的书面报告。报告于1948年1月1日在《晋绥日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上发表[1],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2]。
内容
毛泽东起草的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 论述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的重大意义,毛泽东写道“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并阐述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美国对蒋介石的援助均为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解放战争具备人民正义的属性,此是战胜蒋介石集团的政治基础[3]。
- 总结和概括解放军的“十大军事原则”[4]:
“
|
- 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 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 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
-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 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 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 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 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 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
”
|
- 报告提出并深入阐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并阐明了实现这三大经济纲领的一系列具体政策[5]。
- 报告重申了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提出基本政治纲领: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6]。
影响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