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 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 日期 1957年11月14日至16日 1957年11月16日至19日 國家/地区 苏联 會場 苏联 莫斯科
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 于1957年11月16日至19日在苏联 莫斯科 召开,全世界共64国的共产党 和工人党 参与了此次会议。此次会议是共产国际 和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解散后首次类似活动。会议前举办了庆祝十月革命 四十周年庆祝活动。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宣言》,简称《莫斯科宣言》[ 1] 。出于对本国反共意识的担忧,包括美国共产党 在内的四个共产党秘密出席了本次会议[ 2] 。
1957年11月14-16日,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 召开,12个执政共产党签署联合宣言。16-19日,64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召开,通过《和平宣言》。
背景
在1956年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上,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尼基塔·赫鲁晓夫 发表秘密报告 ,全面否定前任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 ,引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的震荡。随之而来的波兹南事件 和匈牙利十月事件 进一步造成国际共运陷入混乱和分裂中。在共同应对国际共运的动荡中,中苏两党都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共产党代表会议,将国际共运重新团结起来[ 3] 。
筹备
1957年1月29日,正在南斯拉夫访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 受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委托,代表中共中央向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 领导人约瑟普·铁托 提出由中共和南共共同发起召开世界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讨论和协调各国党活动的问题。然而,铁托不赞成召开这样的会议,只同意召开双边或多边的会谈。中共中央因此建议由苏共中央出面提议开会,并建议延迟会议的召开时间。苏共中央决定趁十月革命 四十周年纪念日各国党访苏的时机召开国际会议[ 4] 。
会谈内容
11月18日,中国共产党主席 毛泽东 认为核战争 并不可怕,“我和一位外国政治家辩论过这个问题。他认为如果打原子战争,人会死绝的。我说,极而言之,死掉一半人,还有一半人,帝国主义打平了,全世界社会主义化了,再过多少年,又会有二十七亿,一定还要多。毛的说法引发各方震动和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第一书记安东宁·诺沃提尼 的恐慌。[ 5] [ 6]
此外,毛泽东还提及苏共党内斗争,既“反党集团 ”事件,引发苏联代表的不快。
[ 7]
针对南斯拉夫问题,中国共产党成功使苏联共产党在宣言中对南斯拉夫修正主义采取更强硬的态度,这一立场得到莫里斯·多列士 和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苏斯洛夫 的支持[ 8] 。铁托则以“腰痛”的借口缺席十月革命纪念仪式[ 9] ,这使赫鲁晓夫企图使毛泽东和铁托(分别代表日益分裂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两个对立的极端)会面以显示团结的想法落空[ 9] 。
代表团
毛泽东、邓小平、宋庆龄在苏联莫斯科
出席代表会议和国际会议
只出席国际会议
随着约翰·盖茨 从美国共产党 离开,美国共产党随即支持1957年《莫斯科宣言》[ 14] 。
拉丁美洲会议
莫斯科会议期间,拉丁美洲共产党人举行了一场平行的会议[ 27] 。会议成立了一个负责拉丁美洲事务的特别委员会[ 28] 。智利共产党 的人民阵线政策是基于本次会议的意见而制定的[ 27] 。
参见
参考
^ 在《莫斯科宣言》和《莫斯科声明》的基础上团结起来 . [2023-05-1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1-28).
^ 沈志华, Yafeng Xia "Hidden Currents during the Honeymoon: Mao, Khrushchev, and the 1957 Moscow Conference" in 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 , Volume 11, Number 4, Fall 2009 p.76
^ 试论中苏倡导召开1957年莫斯科会议的原因和背景 .
^ 蜜月的隐忧: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 .
^ 沈志华. 毛泽东1957年在苏讲核战吓得全场鸦雀无声 . 凤凰网历史. 2011-01-16 [2019-05-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2-16).
^ 毛泽东. 1968年汉版《毛泽东思想万岁》: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发言 . 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2019-05-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1-31).
^ 沈志华. 毛泽东第二次访苏:为何拒绝以中国为首? . 新浪历史. 2013-10-16 [2020-04-1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5-16).
^ 8.0 8.1 Jean Elleinstein; Georges Ayache. Histoire mondiale des socialismes: 1945-1960 . Ed. des Lilas. 1984: 141.
^ 9.0 9.1 Jože Pirjevec. Tito and His Comrades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 22 May 2018: 282. ISBN 978-0-299-31770-6 .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10.21 10.22 10.23 10.24 10.25 10.26 10.27 10.28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Jean Elleinstein; Georges Ayache. Histoire mondiale des socialismes: 1945-1960 . Ed. des Lilas. 1984: 295.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Milorad M. Drachkovitch.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the Comintern . Hoover Press. 1973: 77, 155, 165, 249, 345, 359, 370. ISBN 978-0-8179-8403-8 .
^ Política: quince días de México y del mundo . May 1963: xv.
^ Nikita Sergeevich Khrushchev; Serge Khrushchev. Memoirs of Nikita Khrushchev . Penn State Press. 2004: 372. ISBN 0-271-02935-8 .
^ 14.0 14.1 Harvard University.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Robert R. Bowie; Harvard University.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Communist China 1955-1959: Policy Documents with Analysi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412. ISBN 978-0-674-14900-7 .
^ Jaime Díaz-Rozzotto. El carácter de la revolución guatemalteca: ocaso de la revolución democrático-burguesa corriente . República de Guatemala Centroamérica. 2011: 378.
^ Partai Komunis Indonesia. Comite Central. Sixth Plenum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Indonesia, March 31st-April 3rd, 1958: Documents . Jajasan Pembaruan. 1958: 102.
^ Joel Beinin. Was the Red Flag Flying There? Marxist Politics and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in Egypt and Israel 1948-1965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2 October 1990: 192. ISBN 978-0-520-07036-3 .
^ R. Craig Nation. Black Earth, Red Star: A History of Soviet Security Policy, 1917–1991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5 July 2018: 230. ISBN 978-1-5017-2910-2 .
^ Fifty Years of the Japanese Communist Party . Japanese Communist Party. 1980: 175.
^ 20.0 20.1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 1980: 49.
^ Aloysius Chi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Malaya: the inside story . Vinpress. 1994: 17. ISBN 978-967-81-0192-9 .
^ Yōji Akashi; Mako Yoshimura.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in Malaya and Singapore, 1941-1945 . NUS Press. 1 December 2008: 89. ISBN 978-9971-69-299-5 .
^ 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 Carfax. 1968: 169.
^ V. G. Wilcox. New Zealand Party's Firm Stand: World Communist Differences .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64: 55.
^ New Times . Newspaper "Trud,". 1957: 32.
^ Gordon C. McDonald; America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Foreign Area Studies. Yugoslavia: a country study .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1979: 281.
^ 27.0 27.1 AFL-CIO. Dept.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FL-CIO Free Trade Union News .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FL-CIO. 1975: 12.
^ Publications Relating to Various Aspects of Communism .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9: 29.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