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介紹的是2005年復活後的系列1。关于1963–64年的第一季,请见「
異世奇人 (第一季) 」。
《異世奇人 》是一部英國 科幻 電視劇 ,系列1於2005年3月26日至同年6月18日在BBC One 播放,共有13集。這個系列的其中8集是拉塞爾·T·戴維斯 編寫的,其餘數集分別出自馬克·加蒂斯 、羅伯特·謝爾曼 、保羅·康奈爾 及史蒂芬·莫法特 。祖利亞·加德納 和馬利·楊格 和拉塞爾·T·戴維斯是系列的執行製作人 。保羅·康奈爾還擔當劇集的監製。
同時,系列1是《異世奇人》自1989年暫停製作後事隔16年再次回歸,以及1996年的電視電影版 上映後9年再度重現。故此,這個新的系列被稱為復活版的《異世奇人》。劇情方面,則講述類人外星人博士 (基斯杜化·艾克斯頓 飾)與他的同伴羅斯·泰勒 (比莉·派佩 飾)、安迪·米切爾 (布魯諾·蘭里 飾)及傑克·夏尼斯 隊長(約翰·巴洛曼 飾)穿越時空、周遊宇宙的故事。整個系列最高峰時共有1081萬人收看,又得到正面的評價和多個獎項,其中包括英國電影學院獎 的最佳季度劇集獎。
劇集
第九任博士 於〈羅斯 〉一集首次登場。在這一集,他與19歲的百貨公司售貨員泰勒相遇,二人合力擊退名為塑料人 的外星生物[ 1] 。此後,博士邀請泰勒乘坐TARDIS ,一同冒險。隨後,博士帶泰勒到50億年後的世界,見證太陽把地球 燒成焦土的一刻。在劇中,博士透露他是碩果僅存的時間領主,其同類早於他兒時已滅絕[ 2] 。然後,他們回到1896年的卡迪夫 ,並遇上作家查爾斯·狄更斯 [ 3] 。博士之後與泰勒返回當代的倫敦 ,卻在陰錯陽差之下遲了一年才歸來,這令泰勒的男友米基·史密夫被警方認為是殺害泰勒的兇手[ 4] 。同時,博士發現外星人Slitheen意欲入侵地球,但他們的陰謀最終在米基的協助下被化解。為感謝米基,博士請他一同遊歷,但遭到拒絕[ 5] 。在〈仇人碰面 〉一集,博士重遇其仇人戴立克,一種發動時間戰爭 、導致時間領主近乎滅族的外星生物[ 6] 。
在擊敗戴立克後,博士邀請少年安迪·米切爾登上,並前往公元20萬年的一太空站[ 6] 。在這兒,米切爾企圖把當時的科技帶回他身處的年代,這使他最終被博士逐走[ 7] 。之後,博士隨泰勒回到她父親彼德 離世當天。博士警告泰勒不可輕舉妄動,否則後果會非常嚴重。然而,泰勒還是沒有理會博士的勸告,堅持救回其父。這使得悖論 產生,時間為之大亂。幸而,彼德決心一死以修復時間線[ 8] 。來到1941年的倫敦,博士遇到來自51世紀的「時間特工」傑克·夏尼斯隊長。一部載滿「納米基因」的飛船將會被炸毀,屆時全球人類變得一模一樣[ 9] 。最終,在博士和傑克的力挽狂瀾下,終於化解這場災難[ 10] 。此後,傑克成為TARDIS的坐上客。三人未幾不明不白的被一道白光吸走,原來這是戴立克的陰謀,目的是為了消滅博士[ 11] 。最終,博士雖然戰勝對手,但為了救回泰勒一命而死去,最終重生 為第十任博士 [ 12] 。
每集詳情資料
製作
構思
拉塞爾·T·戴維斯 於1998年起積極爭取BBC製作新的《異世奇人》劇集。最終,他的提議得到通過,並成為劇集的執行製作人及總編劇。
拉塞爾·T·戴維斯 是舊版《異世奇人》迷,自1998年至2002年間,他致力遊說BBC製作一部全新的《異世奇人》劇集[ 14] 。為了令劇集切合現代人的口味,戴維斯建議把每集由過去的25分鐘延長到50分鐘、把由第三任博士 成立的組織UNIT 保留,並將時間領主 和Gallifrey 等「多餘的枝節」精簡[ 14] 。同時,他還需要與丹·費文和麥克·費登的劇本進行競爭[ 15] 。
另一方面,BBC於2003年8月成功解決與環球影視 和霍士廣播公司 就《異世奇人》製作權的問題。這問題源於1996年播映的電視電影 ,因這部作品是由BBC和上述兩間公司共合製作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後,BBC得以在星期六晚上這黃金時段 播出《異世奇人》。同年11月,為紀念《異世奇人》出品40週年,BBC在其官方網頁上載名為《沙拉克的恐懼 》的動畫集。同時,BBC還宣佈《異世奇人》將會以電視劇形式重現屏幕,但啟播日期未定[ 16] 。
為此,戴維斯義務地寫了一份劇集概要的草稿。在這份15頁的草稿中,他指博士是「你最要好的朋友,一個你永遠也需要的人」,而泰勒則則是博士「最好的拍檔」[ 17] 。同時,TARDIS 、超音起子 、戴立克 和時間領主等均會回歸[ 17] 。戴維斯在2003年12月的首個創作會議中提交這份草稿。最終,BBC接納戴維斯的草稿,並得以擔任試播集 的編劇[ 17] 。與此同時,BBC還決定系列1將會有13集,以及批出製作經費[ 17] 。
2004年上半年,劇集正式製作搬上工作日程,拉塞爾·T·戴維斯、祖利亞·加德納 和馬利·楊格 被任命為執行製作人,保羅·康奈爾 出任監製[ 18] 。導演共有四人,包括伊雲·羅蘭茲 、基思·保克 、祖·艾荷尼 、拜恩·格蘭特 以及占士·夏維斯 [ 18] 。同時,戴維斯還被委任為總編劇 [ 18] 。
劇本創作
戴維斯被任命為系列1的執行製作人及總編劇,本系列中的其中八部劇本是他所寫的[ 19] 。史蒂芬·莫法特 編寫了兩部劇本,馬克·加蒂斯 、羅伯特·謝爾曼 和保羅·康奈爾各寫了一部劇本[ 19] 。事實上,戴維斯還邀請好友保羅·艾伯特 和《哈利波特 》的作者J·K·羅琳 撰寫劇本,但二人均由於有工作在身而拒絕了戴維斯的好意[ 19] 。在確立系列1的編劇名單後,戴維斯表明他不會找來舊版《異世奇人》的編劇加入劇組,而他唯一想到的人—羅拔·霍姆斯 已於1986年去世[ 19] 。
艾爾文·羅蘭茲 與海倫·雷娜 被起用為劇本編輯,這是《異世奇人》自1963年首播以來首次由女性擔當此職[ 20] 。儘管如此,但相比舊版的《異世奇人》,劇本編輯一職的重要性大為下降,蓋因審查劇本的工作已交由戴維斯負責。她們的職責已改為把製作團隊的成果交給戴維斯作「最後的潤飾」,因此二人更像是製作團體和編劇之間的聯絡員。雷娜坦言她們並非創作人﹕「你是他們的一員,卻不能作主導」[ 20] 。
此外,系列1的劇情發展比舊作更明快。在舊版的《異世奇人》中,每個故事均會分為4至6集,每集長25分鐘﹔而在系列1中的13集內有10個故事,當中只有3個故事分作兩集,其餘的都在片長45分鐘的一集內完成。另一方面,這個系列的故事線比舊版為之鬆散。雖然如此,戴維斯還是做了一些準備功夫,他在編寫系列1的故事線前就曾觀看美國奇妙電視的《魔法奇兵 》和《超人前傳 》[ 21] 。最終,他決定參照《魔法奇兵》的「頭號反派 」為系列1的故事線[ 21] 。
儘管戴維斯試圖作出革新,系列1與舊版劇集還有一些共通之處,比如集與集之間都有點關連。同時,系列1的故事也一貫多元化的作風。比如〈借屍還魂 〉是以野史 為主題;〈羅斯 〉、〈撞毀大笨鐘 〉及〈第三次世界大戰 〉則講述外星人入侵地球;〈戰火孤雛 〉/〈博士之舞 〉合集可分類為驚嚇片。
拍攝
《異世奇人》系列1的拍攝工作於2004年7月18日開鏡,〈羅斯〉是首部開拍的故事[ 22] 。考慮到成本問題,系列1的取景地點多在威爾斯東南部 ,並集中於卡迪夫 一帶[ 23] 。每集大概在兩星期內完成拍攝[ 24] 。起初,拍攝過程遇上種種困難:〈羅斯〉、《撞毀大笨鐘》和〈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部份情節需要重新拍攝,全因連續鏡頭出現問題。其後,劇組又無法製作出與外星人斯里汀(Slitheen)有關的電腦成像 。另外,戴立克 原創者兼版權擁有人泰利·萊遜 死前不再希望他筆下的角色再次出現,險令〈仇人碰面 〉一集胎死腹中[ 25] 。但最終,上述的問題均被克服。戴維斯形容完成〈羅斯〉、〈撞毀大笨鐘〉和〈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拍攝工序是「打破了一道磚牆」,同時劇組也可鬆一口氣[ 25] 。系列1隨著〈背水一戰 〉完成拍攝而煞科,日期是2005年3月23日[ 26] 。然而,替代基斯杜化·艾克斯頓 扮演博士的大衛·田納特 因工作問題未能如期參與拍攝。故此,他在同年4月21日方能完成補拍[ 26] 。
人物角色
主要角色
英國女星比莉·派佩 被劇組選為博士身旁的首席女拍檔
在系列1確定開拍後,劇組就嘗試找出飾演博士的人選。最初,BBC宣佈在《沙拉克的恐懼》替博士配音的格蘭特將會成為第九任博士 [ 27] 。但最後,格蘭特並沒有參演,取而代之的是基斯杜化·艾克斯頓 [ 28] 。艾克斯頓當選第九任博士的消息是於2004年3月22日公佈[ 28] 。BBC的製作團隊指他是詮釋博士的第一人選,而進入候選三甲的另外兩人分別為比·乃爾 和艾倫·戴維斯。同時,拉塞爾·T·戴維斯在《異世奇人雜誌 》4月號確立在《沙拉克的恐懼》配音的格蘭特是「非官方的博士」,艾克斯頓才是真正的第九任博士[ 29] 。此外,他又指艾克斯頓曾通過電郵自薦扮演博士[ 29] 。
2005年3月20日,BBC確定艾克斯頓將不會參與《異世奇人》系列2的演出,因他不想再次出演同一角色。同年4月,電視台稱他們在未有咨詢艾克斯頓下就安排他繼續參演下個系列,並就此道歉[ 30] 。2010年,艾克斯頓在《約克晨報 》的專訪中否認是因不想再次扮演博士而辭演,明言離開是工作環境不愉快所致[ 31] 。他說:「我覺得不舒服,如果我繼續演下去,對某些事視而不見,我認為這是錯的。我相信做回自己遠比取得成功更為重要,故此我選擇離開。更重要的是,我走了,這使一切重回正軌。我為此引以為傲」[ 31] 。但同時,他補充能夠飾演博士是值得榮幸的事情[ 32] 。
在尋找出演博士的適合人選同時,劇組還忙於尋覓博士身邊的首席女拍檔。早在2003年11月,戴維斯就透露那名女角「很有可能」會被名為羅斯·泰勒 [ 33] 。在2004年3月,這消息得到確認[ 34] 。不久後,BBC宣佈女星比莉·派佩 將會出任此角[ 34] 。身為《異世奇人》的支持者,派佩在同年5月24日答應參演[ 35] 。派佩得以參演的消息公佈後,傳媒聚焦在泰勒比舊版《異世奇人》的同伴更獨立和勇敢。在劇組未公佈派佩參演前,艾克斯頓曾笑言:「我要在尖叫聲旁奔跑」[ 36] 。然而,當消息流出後,他則稱泰勒沒有過住的同伴般的脆弱,又稱讚她和博士一樣的「勇敢、博學和聰明」,還救過博士一命[ 37] 。因此,他相信泰勒是個教博士控制情緒的「女英雄」[ 38] 。
配角
除了泰勒外,博士身旁還有兩個次要的同伴:安迪·米切爾 和傑克·夏尼斯 隊長。早在2003年,拉塞爾·T·戴維斯已構想出米切爾這角—一個不太可靠的伙伴。戴維斯表示:「我早已想把一個無用的同伴加入劇中」,而米切爾「正是這種人」[ 39] 。在劇中,當博士到米切爾帶回家後表示:「我只會帶最好的(同伴),而我已有了泰勒」[ 7] 。戴維斯續解釋,讓米切爾加入劇中是想說明不是人人也能成為博士的得力助手[ 39] 。至於扮演該角的是布魯諾·蘭里 ,他因在肥皂劇《加冕街 》演托德·格林姆肖 而得到戴維斯的認可[ 40] 。
另一名配角傑克由約翰·巴洛曼 詮釋,該角自〈戰火孤雛 〉起成為劇中一員。在這一集,他為引起博士的注意把一個載有危險品、隨時爆炸的太空船帶到地球,因而令觀眾質疑他是否信得過的同伴[ 41] 。但隨著故事的發展,他已由一名膽小之輩變成英雄人物[ 42] 。戴維斯指傑克·夏尼斯隊長的名字是源於漫威漫畫 的女巫阿加莎·哈克尼斯 ,又稱傑克一角是根據巴洛曼度身訂造的,更揚言「全英國就只有他能勝任」[ 43] [ 44] 。巴洛曼憶述在與戴維斯和祖利亞·加德納面談時,二人要求他說出蘇格蘭口音 、美國口音 和英式口音 。最後,戴維斯要求巴洛曼在演出時使用美國口音,因為「效果會更好」[ 45] 。
隨著艾克斯頓辭演,BBC於2005年4月16日對外宣告大衛·田納特 將出任第十任博士 [ 46] 。戴維斯稱他是看過田納特在《浪蕩公子 》的演出後才作出這決定。田納特笑言起初他收到此消息後還以為是個玩笑,但後來消息得到確認後他隨即答應出演[ 47] 。
發行
宣傳
《異世奇人》系列1的標誌在2004年10月18日通過BBC的官方網頁發佈[ 48] 。首段的預告片則在同年12月2日的《BBC One冬季精選節目預告》中播出,並隨後上傳至其網頁[ 49] 。另一方面,BBC還發動媒體攻勢:大量廣告牌 和海報 自2005年3月初呈現於英國各處、劇集的預告片在3月5日開始播出、電台自首集放映前兩星期至第二集播出前持續宣傳該劇。同時,BBC還替《異世奇人》建立內置遊戲 和第九任博士資訊的官方網站[ 50] 。
影片外泄
在劇集首播 前的三週,〈羅斯〉的一些粗剪 片段遭到外泄,並被上傳至互聯網[ 29] 。這片段除引起了媒體和觀眾的關注外,更使公眾對劇集的興趣達到新高[ 51] 。BBC的發言人否認他們是刻意外泄影片,又指正進行調查[ 52] 。阿沙·貝利是一家廣告公司的創辦人,他聲稱BBC僱用其公司作病毒式營銷 ,故建議他們故意外泄影片,以收宣傳之效[ 51] 。BBC否認有關說法,但貝利堅持此說。後來,BBC發現追蹤到外泄源頭是一間擁有《異世奇人》系列1播映權的加拿大公司,泄漏片段的該名員工從而被解僱[ 53] 。
電視播映
《異世奇人》系列1的首集〈羅斯〉於2005年3月26日晚上7時在BBC One 播出。BBC威爾斯 製作一部共有13集的紀錄片《異世奇人幕後 》。這節目在每集《異世奇人》播映完畢後隨即於BBC Three 播出,以向觀眾介紹每集的製作過程和花絮。《異世奇人》系列1的最後一集〈背水一戰〉在2005年6月18日播放。原本,戴維斯打算把這集緊接〈玩串真人Show 〉播放,但由於他太遲通知BBC有關的想法,故電視台未能及時作安排[ 54] 。
系列1在英國和加拿大上映後的一年才登陸美國。該國的收費電視頻道Syfy 起初因時間問題未放棄播出該劇,但頻道後來改變主意[ 50] 。2006年3月17日,Syfy先後播放〈羅斯〉和〈世界末日 〉兩集,隨後陸續餘下的9集[ 55] 。此後,Syfy又播出系列2。外務副主席湯馬士·維塔萊指《異世奇人》是「至為經典的科幻劇」,又對頻道能播出該劇感到興奮[ 50] 。
影碟發行
系列1的13集DVD共分為4部,首三集為第1部,2005年5月16日在第2區 發售[ 56] 。第2部,即〈撞毀大笨鐘 〉、〈第三次世界大戰 〉和〈仇人碰面 〉於6月13日上市[ 57] 。第3部包含〈第五帝國 〉、〈父親節 〉、〈戰火孤雛〉及〈博士之舞〉於8月1日上架[ 58] 。其餘的3集則放在第4部,於9月5日出售[ 59] 。
整個系列的DVD套裝在2005年11月21日上市,DVD區域碼同樣是第2區。除了原先的13集外,該套裝還包括一部製作特輯,介紹此劇的製作過程和花絮[ 60] 。第1區的DVD在2006年7月4日發行>[ 61] 。
系列
標題
劇數及長度
第2區發行日期
第4區發行日期
第1區發行日期
1
異世奇人:第一部羅斯 世界末日 借屍還魂
3 × 45分鐘
2005年5月16日
2005年6月17日
2006年11月7日
異世奇人:第二部撞毀大笨鐘 /第三次世界大戰 仇人碰面
3 × 45分鐘
2005年6月13日
2005年8月3日
2006年11月7日
異世奇人:第三部第五帝國 父親節 戰火孤雛 /博士之舞
4 × 45分鐘
2005年8月1日
2005年8月31日
2006年11月7日
異世奇人:第四部核爆城市 玩串真人Show /背水一戰
3 × 45分鐘
2005年9月5日
2005年10月6日
2006年11月7日
異世奇人:系列1完全版
13 × 45分鐘
2005年11月21日 2013年11月4日 (藍光光碟)
2005年12月8日 (DVD) 2013年12月4日 (藍光光碟)
2006年2月14日 (加拿大) , 2006年7月4日 (美國) 2013年11月5日 (藍光光碟)
反響
收視及欣賞指數
《異世奇人》系列1的收視走勢
《羅斯》是整個系列中收看人數最多的一集。在該集播出後的一日,收視報告指英國當晚共有990萬人觀看此集,最高收視達1050萬,收視率 介於43.2%至44.3%[ 62] 。最終的報告在結算錄影記錄下,指該集的收看人數是1080萬人,是BBC One當天的收視季軍及全國第七[ 63] 。至於收看人數最低一集為〈玩串真人Show〉,數目是681萬人[ 64] 。除了取得高收視外,系列1的劇集還在欣賞指數 方面得到高分,冠絕所有非肥皂劇 [ 65] 。當中,只有〈世界末日〉一集取得79分,其餘的12集均在80分之上。〈背水一戰〉更獲得89分,是系列1中得分最高的。在收視和欣賞指數方面的報捷使得BBC決定讓《異世奇人》製作聖誕特輯〈聖誕入侵 〉和系列2[ 66] 。
專業評價
2004年4月,米高·格雷德 重返BBC擔任理事會主席。格雷德曾在1984年至86年出任BBC One總監一職,後來因不滿舊版《異世奇人》播映而離職年半之多。在2002年的一次訪問中,他更明言對科幻劇沒有好感[ 67] 。然而,當他在2005年6月看畢《異世奇人》系列1後,他在寫給BBC理事長馬克·湯馬臣 的電郵中讚揚此劇,又云﹕「我從沒想過會寫這電郵的」[ 68] 。第七任博士 的扮演者西爾維斯特·麥考伊 對艾克斯頓和派佩的演出表示讚揚,並對系列1的節奏感到滿意,但他不喜歡TARDIS 的新設計[ 69] 。
《悉尼晨鋒報 》的羅比·奧利華稱戴維斯成功的令《異世奇人》由一部深受成年人喜歡的作品擴展到兒童層面,又指劇集「在科幻市場中有競爭力」[ 70] 。此外, 奧利華認為老一輩的觀眾會發現艾克斯頓是「繼湯姆·貝克 後最棒的時間領主」[ 70] 。對於《羅斯》這集,報章《舞台 》的哈利·威寧誇讚此作是「非常好、具想想力、有趣又帶點驚嚇的」,又認為泰勒比起舊作的女同伴出色[ 71] 。不過,威寧也直言艾克斯頓是劇集「最令人失望之處」,蓋因他看起來令人不舒服[ 71] 。《Digital Spy》的霍根指〈背水一戰〉這集是反高潮的,但總的來說整個系列又令人難以遺忘,特別是〈戰火孤雛〉/〈博士之舞〉合集[ 72] 。同時,他又大讚艾克斯頓的演出[ 72] 。布魯堡在《Now Playing》雜誌給這系列A-的分數,全因其多元化的內容[ 73] 。
網站《DVD Talk》的約翰·辛納特在5星為滿分下給了這系列4星半,寫道﹕「系列具吸引力而又刺激,故成功吸納新觀眾」[ 74] 。與此同時,他又讚揚劇集明節的節奏和包括博士在內的新設計使人耳目一新[ 74] 。可是,他覺得戴維斯所寫的劇本「有點瑕疵」,比如泰勒深愛其母積奇 和男友米基·史密夫 卻又捨下他們,與博士一同探險是不合情理的[ 74] 。在2011年,《衛報 》的史提芬·基利重評系列1,稱劇中的博士雖有不少缺憾,但他依然很棒"[ 75] 。此外,基利又指全賴艾克斯頓的參與令這劇成為「暫時為止最好、最有名的科幻劇」[ 75] 。
儘管《異世奇人》系列1獲得眾多的好評,但不是所有人也滿意此作。比如部份的劇迷就對新設計的標誌和TARDIS表示不滿。為此,他們向劇組成員發恐嚇郵件 以至死亡威脅 [ 76] 。另外,〈借屍還魂〉一集也遭到一些家長投訴,指這集對小童來說是「過於恐怖」[ 77] 。然而,BBC不同意此說法,反指《異世奇人》的觀看對象從不包括小童在內[ 77] 。
獎項及榮譽
《異世奇人》系列1在2006年贏得英國學術電視獎 的最佳季度劇集獎及由觀眾投票的先鋒獎(最受歡迎劇集獎)﹔戴維斯則問鼎最佳編劇獎[ 78] 。同年,劇集於次一級的威爾斯學術電視獎 頒獎禮中一舉奪得5個獎項,當中包括最佳劇集、最佳導演、最佳化妝、最佳服裝以及最佳攝影獎[ 79] 。此外,系列1的數集:〈仇人碰面 〉、〈父親節 〉及〈玩串真人Show 〉/〈背水一戰 〉合集均入選雨果獎 最佳戲劇呈現(短片)獎。雨果獎的頒獎禮於2006年8月27日在洛杉磯 舉行,〈玩串真人Show〉/〈背水一戰〉合集最終勝出,〈仇人碰面〉和〈父親節〉分別排名第二和第三[ 80] 。同時,系列1獲皇家電視學會 提名為最佳季度劇集,但最終不敵BBC Three的醫療劇《軀體 》[ 81] 。系列1又被英國的廣播記者協會獎 獲名為最佳劇集,艾克斯頓為最佳男主角、派佩為最佳女主角,但都未能得獎[ 82] 。不過,派佩在隨後舉行的南岸節日獎 憑泰勒一角獲得冒起英國演員突破獎[ 83] 。
劇集還得到公眾的喜愛。在2005年,《異世奇人》系列1取得國家電視獎 的最受歡迎劇集獎,艾克斯頓和派佩分別得最受歡迎男主角和女主角獎[ 84] 。〈博士之舞〉問鼎BBC頒發的黃金電視時刻金獎[ 85] 。同時,網民通過BBC.co.uk票選出《異世奇人》為最佳劇集,艾克斯頓以59.42%當選為最佳男主角,派佩以59.76%的得票率成為最佳女主角[ 86] [ 87] 。此外,她還取得最合意明星獎,得票率是26.47%[ 88] ﹔《異世奇人》的官方網頁以71.17%高票贏得最佳網頁獎[ 89] 。戴立克 在〈仇人碰面〉一集回歸成為網民心目中的最愛時刻,這外星生物又以46.40%加冕最佳逆角獎[ 90] 。
資料來源
^ 拉塞爾·T·戴維斯, 基思·保克, 菲爾·哥連臣. 羅斯 (異世奇人). 異世奇人. 第1季. 第1集. 2005-03-26. BBC.
^ 拉塞爾·T·戴維斯, 伊雲·羅蘭茲, 菲爾·哥連臣. 世界末日 (異世奇人). 異世奇人. 第1季. 第2集. 2005-04-02. BBC.
^ 拉塞爾·T·戴維斯, 伊雲·羅蘭茲, 菲爾·哥連臣. 借屍還魂 (異世奇人). 異世奇人. 第1季. 第3集. 2005-04-09. BBC.
^ 拉塞爾·T·戴維斯, 基思·保克, 祖利亞·加德納. 撞毀大笨鐘. 異世奇人. 第1季. 第4集. 2005-04-16. BBC.
^ 拉塞爾·T·戴維斯, 祖·艾荷尼, 祖利亞·加德納. 第三次世界大戰 (異世奇人). 異世奇人. 第1季. 第5集. 2005-04-23. BBC.
^ 6.0 6.1 拉塞爾·T·戴維斯, 基思·保克, 祖利亞·加德納. 仇人碰面. 異世奇人. 第1季. 第6集. 2005-04-30. BBC.
^ 7.0 7.1 拉塞爾·T·戴維斯, 拜恩·格蘭特, 菲爾·哥連臣. 第五帝國. 異世奇人. 第1季. 第7集. 2005-05-07. BBC.
^ 拉塞爾·T·戴維斯, 拜恩·格蘭特, 菲爾·哥連臣. 父親節 (異世奇人). 異世奇人. 第1季. 第8集. 2005-05-14. BBC.
^ 史蒂芬·莫法特, 占士·夏維斯, 拉塞爾·T·戴維斯. 戰火孤雛. 異世奇人. 第1季. 第9集. 2005-05-21. BBC.
^ 史蒂芬·莫法特, 占士·夏維斯, 拉塞爾·T·戴維斯. 博士之舞. 異世奇人. 第1季. 第10集. 2005-05-28. BBC.
^ 拉塞爾·T·戴維斯, 祖·阿亨, 菲爾·歌連臣. 玩串真人Show. 異世奇人. 第1季. 第12集. 2005-06-11. BBC.
^ 拉塞爾·T·戴維斯, 祖·阿亨, 菲爾·歌連臣. 背水一戰 (異世奇人). 異世奇人. 第1季. 第13集. 2005-06-18. BBC.
^ 13.0 13.1 Ratings Guide . Doctor Who News. [2019-06-1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9-11) (英国英语) .
^ 14.0 14.1 Aldridge and Murray pp.182–183
^ Aldridge and Murray pp.183-185
^ Doctor Who returns to BBC ONE (新闻稿). BBC. 2003-09-26 [2-7-200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6-12-25).
^ 17.0 17.1 17.2 17.3 Aldridge and Murray pp. 187-189
^ 18.0 18.1 18.2 Aldridge and Murray p.190
^ 19.0 19.1 19.2 19.3 Aldridge and Murray p.189
^ 20.0 20.1 Script Doctors: Helen Raynor . Panini UK (reprinted on the website of David Darlington, with permission). 1-2-2007 [3-1-2011] . [失效連結 ]
^ 21.0 21.1 Aldridge and Murray p.208
^ Aliens of London/World War Three. Doctor Who Magazine: Series One Companion (11 - Special Edition). 2005-08-31: 31.
^ BBC – South East Wales Doctor Who – Location Guide . BBC. [7-1-201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5-02).
^ Doctor Who: Behind the scenes . CBBC Newsround. 1-4-2005 [2013-11-2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12-03).
^ 25.0 25.1 Aldridge and Murray pp. 192-193
^ 26.0 26.1 Bad Wolf/The Parting of the Ways. Doctor Who Magazine: Series One Companion (11 - Special Edition). 2005-08-31: 93.
^ McCracken, Edd. Richard E Grant's emergence as the ninth Doctor Who . The Sunday Herald. 9-11-2003 [15-4-012]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4-06-10). – 通过HighBeam
^ 28.0 28.1 Eccleston is new Doctor Who . BBC News. BBC. 2004-03-22 [3-4-201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4-04-02).
^ 29.0 29.1 29.2 New Dr Who leaked onto internet . BBC News. 8-3-2005 [2010-12-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0-06-01).
^ BBC admits Dr Who actor blunder . BBC News. BBC. 4 April 2005 [25 June 201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08-05).
^ 31.0 31.1 Eccleston quit Doctor Who to be his 'own man' . Yorkshire Evening Post. 2010-06-15 [2012-04-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3-11-05). – 通过HighBeam
^ Christopher Eccleston talks about Doctor Who exit . BBC News. 2010-06-15 [2-1-201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09).
^ Davies, Russell T . Gallifrey Guardian Extra!. Doctor Who Magazine. 11-2003, (337): 6. I want the Doctor, at least one companion, whose name is probably Rose Tyler.
^ 34.0 34.1 Piper in line for Doctor Who role . BBC News. 2004-05-24 [3-1-201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9-06-01).
^ Doctor Who fans back Billie Piper . BBC News. 2004-05-28 [2010-12-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6-11-17).
^ New Doctor Who 'excited' by role . BBC News. BBC. 2-4-2004 [3-5-201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4-04-11).
^ Q&A: Christopher Eccleston . Newsround. BBC. 2005-03-24 [2012-05-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12-03).
^ Gibson, Owen. A Doctor whose time has come . The Guardian. 10-3-2005 [2012-03-1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10-10).
^ 39.0 39.1 Russell, Gary. Doctor Who: The Inside Story . BBC Books. 2006: 164 . ISBN 978-0-563-48649-7 .
^ Russell, Gary. Doctor Who: The Inside Story . BBC Books. 2006: 164 . ISBN 978-0-563-48649-7 .
^ The lethal charm of Captain Jack . BBC News. 2005-05-20 [11-1-201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8-01-29).
^ Davies, Russell T; Tennant, David; Barrowman, John; Agyeman, Freema; Head, Antony. ' Ello, 'Ello, 'Ello. Doctor Who Confidential. 第3系列. 第40集. 2007-06-16. BBC Three .
^ Barrowman, John . Jonathan Ross. 访谈 with Jonathan Ross. 2006-10-21. BBC Radio 2 .
^ Hall, Locksley. Interview with Doctor Who's John Barrowman . AfterElton.com. 4-5-2006 [11-1-201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4-29).
^ Wilkes, Neil. Live: Doctor Who panel at Comic-Con . Digital Spy. 2009-07-26 [11-1-201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06-04).
^ David Tennant confirmed as the tenth Doctor Who (新闻稿). BBC. 2005-04-16 [2-7-200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8-12-06).
^ Aldridge and Murray pp.196-197
^ Doctor Who logo . BBC. 2004-10-18 [2012-03-3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6-02-22).
^ New Series Teaser . BBC. 2-12-2004 [2012-03-3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6-06-19).
^ 50.0 50.1 50.2 KJB. The Who Report: Did Sci Fi Pass on the Series? . IGN. 1-3-2005 [2-1-201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7-02-28).
^ 51.0 51.1 New Dr. Who Leaked on Purpose? . Wired. 2005-03-16 [2010-12-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0-09-13).
^ BBC investigates Doctor Who leak . BBC News. 8-3-2005 [2010-12-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11-03).
^ Dr Who Culprit Fired . contactmusic.com. 2005-03-24 [2011-01-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9-02-05).
^ Nazzaro, Joe. Who Timing Was Right . Sci Fi Wire. 2006-03-14 [6-1-2011]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7-11-14).
^ McGrath, Charles. The Return of the Regenerated: A New 'Doctor Who' . The New York Times. 2006-03-17 [2010-12-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4-02).
^ Doctor Who - The New Series: Volume 1 (DVD) . BBC Shop. [2011-12-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8-02).
^ Doctor Who - The New Series: Volume 2 (DVD) . BBC Shop. [2011-12-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8-02).
^ Doctor Who - The New Series: Volume 3 (DVD) . BBC Shop. [2011-12-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8-02).
^ Doctor Who - The New Series: Volume 4 (DVD) . BBC Shop. [2011-12-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8-03).
^ Doctor Who: The Complete First Series: Boxset (DVD) . BBC Shop. [2011-12-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8-02).
^ Doctor Who: The Complete First Series (2005) . Amazon.com. [2011-07-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3-03).
^ Doctor Who is Saturday night hit . BBC News. 2005-03-27 [2006-01-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10-20).
^ Weekly Viewing Summary: Terrestrial Top 30 - Week ending 6 July 2008 . Broadcasters' Audience Research Board. 2008-07-16 [2010-12-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8-07-12).
^ Russell, p. 139
^ Wright, Mark. " These sci-fi people vote" . The Stage. 1-11-2007 [30-21-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8-04-09).
^ New Doctor Who series confirmed . BBC News. 2005-03-30 [2011-01-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8-26).
^ Was Doctor Who rubbish in the 1980s? . Newsround. BBC. 2013-05-29 [2015-02-2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12-31).
^ Dean, Jason. Doctor Who's greatest enemy finally surrenders . The Guardian. 2005-06-22 [2011-01-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7-07-05).
^ New Who impresses ex-Doctor McCoy . BBC. 6-4-2005 [2011-12-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2-06).
^ 70.0 70.1 Oliver, Robin. Doctor Who: Show of the Week .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05-05-21 [2012-03-3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9-21).
^ 71.0 71.1 Venning, Harry. TV Review . The Stage. 2005-04-04 [2012-03-3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08-19).
^ 72.0 72.1 Hogan, Dek. The Global Jukebox . Digital Spy. 2005-06-19 [2013-03-2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12-14).
^ Blumburg, Arnold T. Doctor Who - Series 1 Wrap-Up . Now Playing. 2006-06-16 [2006-06-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6-06-23).
^ 74.0 74.1 74.2 Sinnott, John. Doctor Who - The Complete First Season . DVD Talk. 2006-06-24 [2013-03-2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06-28).
^ 75.0 75.1 Kelly, Stephen. Doctor Who: why did Christopher Eccleston leave show after one series? . The Guardian. 2011-07-21 [19-12-2101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7-18).
^ Dr Who Staff Inundated With Death Threats . Contactmusic.com. 2-12-2004 [2010-12-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2-19).
^ 77.0 77.1 Plunkett, John. Doctor Who 'too scary', say parents . The Guardian. 2005-04-14 [2011-12-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0-04-06).
^ Bafta TV Awards 2006: The winners . Newsround. BBC. 7-5-2006 [2015-02-2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11-25).
^ BBC Wales' Bafta Cymru success . Newsround. BBC. 2006-04-24 [2015-02-2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7-07-08).
^ Hugo and Campbell Awards Winners . Locus Online. 2006-08-26 [2006-08-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6-09-03).
^ Bleak House wins TV drama award . BBC News. 2006-12-15 [2010-12-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7-02-16).
^ Broadcasting Press Guild Awards 2006 . Broadcasting Press Guild. 2006-03-31 [2010-12-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7-22).
^ More awards . BBC. 2006-01-30 [2012-03-3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6-02-08).
^ Dr Who scores TV awards hat-trick . BBC News. 2006-10-31 [2006-10-3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7-01-06).
^ 2005 TV Moments . BBC. 12-2005 [2010-12-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10-14).
^ Drama – Best of 2005 – Best Actor . BBC. 12-2005 [2010-12-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9-04-20).
^ Drama – Best of 2005 – Best Actress . BBC. 12-2005 [2010-12-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0-11-09).
^ Drama – Best of 2005 – Most Desirable Star . BBC. 12-2005 [2010-12-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9-04-20).
^ Drama – Best of 2005 – Best Drama Website . BBC. 12-2005 [2010-12-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9-04-20).
^ Drama – Best of 2005 – Best Villain . BBC. 12-2005 [2010-12-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9-04-20).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