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
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為1931年河合鈰太郎去世之後,其門生、友人為紀念其對開發阿里山林業資源及建設阿里山鐵路之貢獻,在1933年2月3日於阿里山揭幕之碑[1][2]。該碑於2009年被指定為縣定古蹟[3]。 此碑正面銘刻日本哲學者西田幾多郎的揮毫「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九字[4],側面刻年代,碑陰刻立碑緣由。而旌功碑背面之碑文由京都帝國大學文學博士鈴木虎雄撰作、書寫[5]。有說法指該碑上之文字中,「博」字右上少一點,而「功」右邊之「力」字被改為「刀」是因為河合鈰太郎謙沖不敢居功之故[1]。臺灣生態旅遊工作者賴鵬智則認為這純是漢字書法字體字形的表現,是異體字,不是錯字,也非坊間「傳說」河合博士謙虛不居功之故[6][7]。 碑碣原文碑陽: 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 碑陰(原文無標點符號): 臺灣島中央新高之山,一支西出為阿里群山焉。其西距嘉義十八里。拔海六千尺以上,地凡東西二里,南北五里。下方所藏櫧楠之材一千一百萬石,上方扁柏紅檜一千萬餘石。檜柏徑大者二十餘尺,小者不下二、三尺,樹齡久者或二千年矣。明治卅二年,臺南縣技手小池三九郎始知其所在,報之督府,民政長官後藤君新平有意開山。卅六年,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林學博士琴山河合先生應聘而來,設方經營山林。會日露役,財用匱諍,令藤田組攝行之,有故中止。四十三年四月,督府繼工,至大正四年告竣。六年三月,河合先生薨于東京。於是故舊門生相謂曰:「初山有異材而不顧,今巖崖澗壑循以鐵路,架以索道,伐斯集,集斯度。運自危巔,下之平地,然後泛海輸之四方者,年材二十萬石,價二百萬圓。隨伐隨栽,輪流無已;內外巨構,取材于此;諸方林業,此為其模範。況祕境一闢,高居爽涼;山水雄壯,人樂登眺;聲教所暨,化被蕃族。凡斯數事,無非先生規畫之效,何可以沒?」乃求予銘,即山刻石,以傳方來。其辭曰:「阿里山兮氣巃嵷,峰辣林欑兮自鴻蒙;劖險鑿幽兮道路通,斬伐大木兮下虛空。凌駕波濤兮至海東,靈宅人居兮棟梁隆;利澤博施兮衍無窮,皇化衣被兮殊類同;比益禹兮代天工,謂予不信兮來瞻斯功。」 京都帝國大學教授正四位勳三等文學博士鈴木虎雄譔竝書。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