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 (晋阳)

王修
著作郎
國家東晉
時代東晉
敬仁
職官著作郎、琅邪王文学
小字苟子
出生不詳
親屬
父親王濛
兄弟王蕴
姊妹王穆之
《賢人論》

王修(334年—357年),字敬仁,小字苟子太原晋阳人,東晉官員、書法家。东晋名士王濛之子,晋哀帝皇后王穆之之弟。

王修出身於高門,聪明俊秀有美称,号為“秀出”“流奕清举”,又善写隶书行书王獻之稱其書法“咄咄逼人”。

生平

十三岁作《賢人論》[註 1]。王濛給劉惔看:“看到敬仁這篇議論,就知道他可以領悟玄言了。”[1]初任为著作郎、琅邪王[註 2]文学。

升平元年(357年)去世,时年二十四岁[2]。临终叹道[註 3]:“无愧古人[註 4],年与之齐矣。”[3]。当时本要转任中軍將軍[註 5]司馬,未拜官便去世。

評價

王修年幼成名,在玄學書法領域都享有名望,當時的許詢王坦之等人,都曾自願或被人拿去和做王修做比較。王修擅長書法,張懷瓘書斷》將其隸書行書都列入能品,并且稱殷仲堪書法為其流亞[4]

家族

王修出身于中古門閥太原王氏,為名士王濛之子,其姊為晋哀帝皇后王穆之

著作

曾有《集》傳世。《隋書·經籍志》載有驃騎司馬王修《集》兩卷,錄一卷[註 6][9]。《新唐书·艺文志》仍载有王修《集》二卷[10]。《全晉文》中存其文一篇,即《世説新語注》所引《賢人論》[11]

相關

故事

  • 許詢年少時被人比作王修,但許詢不服氣。前往会稽西寺和王修辯論,王修不敵許詢,交換論題再辯,王修仍不敵。許詢問支道林:“我剛剛説的如何?”支道林回答道:“你的言論固然不錯,但何必苦苦相逼呢?這不是尋求真理的辯論啊。”[12]
  • 王坦之曾問劉奭:“我和王修比如何?”劉奭回答道:“你才能比不上王修,但領會名理的地方比他多。”王坦之笑著說:“真是傻話啊。”[13]
  • 僧意在瓦官寺中,王修有次來和他談話,兩人便開始討論名理。僧意問王修:“圣人有情嗎?”王修答道:“沒有。”僧意又問:“圣人和柱子一樣嗎?”王修說:“如筹算,虽然无情,但操作的人有情。”僧意說:“那谁來运圣人啊?”王修不能答而離開了。[14]劉孝標認爲王修善於言説名理,不應該無法回答,懷疑此事為假[15]
  • 王導南渡時,將鍾繇《宣示表》真跡藏在衣帶中帶過江,後送給侄王羲之,王羲之將其送給王修,王修珍愛此帖,王修死後,其母將此帖給王修陪葬[16][17]
  • 王修和王羲之關係好,曾向王羲之求取他的書法,王羲之於是寫了《東方朔畫像贊》給他[18]

注释

  1. ^ 晉書》作“年十二,作《賢全論》”,《太平廣記》引《書斷》作“年十六著《賢令論》”,按《世説新語劉孝標注引有其文,故從《世説新語》。
  2. ^ 时任琅玡王為司馬丕
  3. ^ 《世説新語》劉孝標注引王愔《文字志》作其弟王熙在王修臨終時所説,按王熙當爲王修弟王蘊之子,故從《晉書》。
  4. ^ 西晉名士王弼,亦死於24嵗時。
  5. ^ 时任中軍將軍為司馬丕
  6. ^ 按《晉書》,王修曾轉中軍司馬,未拜而死。查時任中軍將軍司馬丕后轉任驃騎將軍,且《隋書·經籍志》所載位置距王濛《集》不遠,此驃騎司馬王修當即王濛子王修。

參考資料

引用

  1. ^ 世说新语·文学》:王敬仁年十三,作《贤人论》。长史送示真长,真长答云:“见敬仁所作论,便足参微言。
  2. ^ 書斷》:昇平元年卒,年二十四。
  3. ^ 世说新语·文学》劉孝標注引《文字志》曰:“脩字敬仁,太原晋阳人。父濛,司徒左长史。脩明秀有美称,善隶行书,号曰‘流奕清举’。起家著作佐郎,琅邪王文学,转中军司马,未拜而卒,时年二十四。昔王弼之没,与脩同年,故脩弟熙乃叹曰:‘无愧於古人,而年与之齐也。’”
  4. ^ 書斷》:殷仲堪亦敬仁之亞也。
  5. ^ 世說新語·賞譽》:世稱:「苟子秀出,阿興清和。」
  6. ^ 法書要録》:子脩,瑯琊王文學,善隷行,與羲之善,故殆窮其玅。早亡,未盡其美。子敬每省修書,云“咄咄逼人”。
  7. ^ 太平廣記·書二》引《書斷》:王僧虔云:「敬仁書,殆窮其妙」。
  8. ^ 太平廣記·書二》引《書斷》:王子敬每看,咄咄逼人。
  9. ^ 隋書·經籍四》:梁有驃騎司馬《王修集》二卷,錄一卷。
  10. ^ 新唐書·志第五十·藝文四》:王脩集二卷。
  11. ^ 世说新语·文学》:《脩集》载其论曰:“或问‘易称贤人,黄裳元吉,苟未能暗与理会,何得不求通?求通则有损,有损则元吉之称将虚设乎?’答曰:‘贤人诚未能暗与理会,当居然人从,比之理尽,犹一豪之领一梁。一豪之领一梁,虽於理有损,不足以挠梁。贤有情之至寡,豪有形之至小,豪不至挠梁,於贤人何有损之者哉?’”
  12. ^ 世说新语·文学》:许掾年少时,人以比王苟子,许大不平。时诸人士及於法师並在会稽西寺讲,王亦在焉。许意甚忿,便往西寺与王论理,共决优劣。苦相折挫,王遂大屈。许復执王理,王执许理,更相覆疏;王復屈。许谓支法师曰:“弟子向语何似?”支从容曰:“君语佳则佳矣,何至相苦邪?岂是求理中之谈哉!
  13. ^ 世說新語·品藻》:王中郎嘗問劉長沙曰:「我何如苟子?」劉答曰:「卿才乃當不勝苟子,然會名處多。」王笑曰:「痴!」
  14. ^ 世说新语·文学》:僧意在瓦官寺中,王苟子来,与共语,便使其唱理。意谓王曰:“圣人有情不?”王曰:“无。”重问曰:“圣人如柱邪?”王曰:“如筹算,虽无情,运之者有情。”僧意云:“谁运圣人邪?”苟子不得答而去。
  15. ^ 世说新语·文学》劉孝標注:然王脩善言理,如此论,特不近人情,犹疑斯文为谬也。
  16. ^ 書斷》:始王導愛好鍾氏書,喪亂狼狽,猶衣帶中盛尚書宣示帖。過江後與右軍,乞敬仁。敬仁亡,其母見此書平生所好,遂以入棺。
  17. ^ 東觀餘論》:尚書宣示,鍾書,眞蹟本在王丞相導家,導過江時藏衣帯中,以遺逸少,逸少以遺王脩。脩死,其母以脩平日所寶,并入棺,眞蹟遂絶。此本右軍所臨者。
  18. ^ 太平廣記·書二》引《書斷》:善隸行書,嘗就右軍求書。乃寫《東方朔畫贊》與之。

来源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