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全球探勘者號任務徽章
火星全球探勘者號 ,或譯為火星全球測量者號 (Mars Global Surveyor , MGS ),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的火星 探測衛星,也開啟了新一轮的火星探測計畫。该探测器於1996年11月7日发射升空,在2006年11月2日因為失聯而結束任務。
科學儀器
火星全球探勘者號配置圖
火星全球探勘者號總共搭載五項科學儀器[ 1] :
火星軌道器相机共有三台,一台窄角相机,可拍摄(黑白)高分辨率图像(通常为1.5至12米/像素)和二台红、蓝广角相机用于拍摄背景(240米/像素)及每日全球成像(每像素7.5公里)。火星轨道器相机在4.8个火星年中,即从1997年到2006年中共发回了超过24萬幅图像[ 2] 。高解析度影像的幅寬約1.5或3.1公里,但為了顯示某些特定地區的地表特徵,大多數的圖幅寬會較小,影像長度約3至10公里。當拍攝高解析度影像時也同時拍攝較低解析度的背景影像,作為指出高解析度影像拍攝位置之用。背景影像一般長寬是115.2公里,解析度 240 米/像素[ 3] 。
火星全球測繪
這個由火星全球探勘者號拍攝的影像在火星上相當於1500公尺寬的範圍。影像中可見位在薩瑞南高地(Sirenum Terra)內牛頓撞擊坑 壁的山溝。在地球上類似的地形是流水造成的,但火星表面氣溫和氣壓過低,液態水無法存在。儘管如此,許多科學家假設火星表面下存在的地下水有時會流到表面,在被冰凍或蒸發前侵蝕火星表面,產生槽溝和河道
使用火星全球探勘者號上的火星衛星雷射測高儀資料繪製的火星地形圖
火星全球探勘者號環繞火星的週期是117.65分鐘,軌道高度378公里。其軌道是接近正圓形的,且經過極點正上方附近(傾斜角度93°)。選擇這個高度的軌道是為了以太陽同步軌道 環繞火星,所以MGS所拍攝火星表面的影像是同一個地表區域在不同日子也會以相同的照明條件下被拍攝。在每個軌道之下,MGS拍攝火星表面會因為火星的自轉而向西偏移28.62°。實際上,MGS總是在14:00以跟太陽一樣的速度從一個時區移動到另一個時區。在7個火星的太陽日 和環繞火星88次以後,MGS會以近似的路線重新經過之前的路線,但會向東偏移59公里;這確保了MGS可以探測整個火星表面。
在MGS的延伸任務中進行了研究火星表面以外的研究。MGS常進行滾動和俯仰動作以在軌道最低點以外的地方拍攝影像。
MGS的MOC於1998年拍攝的弗伯斯巨石 (Phobos monolith,影像中心的右方),影像編號55103 (MOC Image 55103)。
此外,MGS也拍攝了其他火星探測器和火星的衛星[ 4] 。1998年MGS的MOC拍攝了火衛一 上的一塊獨立巨石,被稱為弗伯斯巨石 (Phobos monolith),影像編號55103[ 5] [ 6] 。
主要任務結果
火星全球探勘者號在主要任務期間(1996年至2001年)的探測成果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期刊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作者是 M. Malin 和 K. Edgett[ 7] 。火星全球探勘者号的發現如下:
火星上發現了至少10公里厚的地層。要形成如此厚度的地層必須要有大量的物質被風化、搬運和堆積。
火星全球探勘者号拍攝
阿拉伯區 的一個古老撞擊坑。坑內地層沉積物可能來自火山、風或者是在水下沉積。左側另一撞擊坑是底座形撞擊坑。
火星全球探勘者号拍攝的
斯基亞帕雷利撞擊坑 內的地層,位於
示巴湾区 。
紀念碑谷 的地層。目前仍在進行地質作用中,其中一部分是在水下沉積。火星上發現了類似的地層,因此火星上的地層可能與水流相關。
火星北半球可能和南半球一樣有大量撞擊事件,但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撞擊坑已被埋在沉積層下。
火星全球探勘者号拍攝到
挪亞區 的一座撞擊坑曾被覆蓋,近年因為侵蝕作用而露出。
曾經被覆蓋的熔岩流露出地表。
伊斯墨诺斯湖区 一座曾被覆蓋,因為侵蝕作用露出的撞擊坑。
火星北半球表面看起來较平坦,但有許多撞擊坑被覆蓋。
刻布壬尼亚區 有一群撞擊坑部分露出。
位於
牛頓撞擊坑 附近的坑洞北側環型山的溪谷群(南緯41.3047°,東經192.89°)。影像位於
法厄同區 。
在
艾瑞达尼亚區 內
克卜勒撞擊坑 以北某坑洞內的溪谷。該地形特徵也許是古代冰川的遺跡。右側其中一個形狀類似舌頭。
凱撒撞擊坑 壁內的溪谷。一般來說溪谷地形特徵經常只在撞擊坑一側被發現。位於
挪亚区
戈耳貢混沌 地形內溪谷的全彩影像。影像位於法厄同區。
火星表面大範圍的地層覆蓋了所有的陡峭斜坡。這些地層表面有的平坦,有的有許多坑洞。部分科學家認為可能是因為地下的冰昇華成水蒸氣後散逸。
火星南極冠發現類似「瑞士干酪」的地表特徵。表面的洞深度約數公尺。每年洞的體積持續變大,火星現在可能在暖化中[ 14] 。
火星全球探勘者号上的熱輻射光譜儀 發現整個火星表面幾乎都被火山岩覆蓋。
奧林帕斯山 山腳的年輕和年老熔岩流平原。平坦平面的較年輕。較老的熔岩流平原有渠道和在邊緣有類似河堤的地形,這類地形特徵在火星許多熔岩流平原常見。
數百個房屋大小的巨礫在某些區域被發現;這代表火星表面有物質足以互相凝聚,甚至在往下坡移動的時候。大多數巨礫發現在火山岩區域,因此這些具利可能是從熔岩流平原風化生成。
房屋大小的巨礫在影像中的區域散布。
這些巨礫位於
艾斯克雷爾斯山 附近。火星上的火山可能是這些巨礫的由來:硬巨礫由玄武岩組成,足以抵抗火星現在環境中的侵蝕作用。
火星全球探勘者號是火星探測漫遊者 與地球聯絡的中繼通訊衛星。這個功能直到2008年9月仍然有效[ 19] 。
火星全球探勘者號的資料也可以進行廣義相對論的參考系拖拽 實驗[ 20] [ 21] [ 22] 。
發現火星表面水的存在
2006年12月6日從美国宇航局发布的照片發現,在塞壬高地 和半人馬山 發現在1999至2001年間有液態水的地理特徵[ 23] [ 24] 。
數百條可能是因為水流而形成的冲沟被認為可能是近年才形成的,這些冲沟出現在陡坡和特定緯度的區域[ 15] 。
有數條河道內部甚至有可以保留液態水的較小河道,這些河道中最有名的是纳内迪谷 和尼尔格谷 [ 15] 。
其他圖片
計畫大事記
1996年11月7日:發射
1997年9月11日:到達火星並進入軌道
1999年4月1日:主要測繪任務開始
2001年2月1日:第一次延伸任務開始
2002年2月1日:第二次延伸任務開始
2003年1月1日:中繼任務開始
2004年3月30日:拍攝精神號 前85個火星平均太陽日經過之處輪胎的軌跡。
2004年12月1日:科學與支援任務開始
2005年4月:火星全球探勘者號是第一個在地球以外行星拍攝其他太空探測器的探測器。火星全球探勘者号拍攝了兩張2001火星奧德賽號 的照片和一張火星快車號 的照片[ 25] 。
2006年10月1日:預定2年的延伸任務開始[ 26] 。
2006年11月2日:因為太陽能板重定位發生錯誤,失去通訊。
2006年11月5日:偵測到弱訊號,代表火星全球探勘者号在等待指令,不久訊號中斷[ 27] 。
2006年11月21日:美国宇航局宣佈火星全球探勘者号任務結束
2006年12月6日:美国宇航局公開火星全球探勘者号拍攝到新的山溝影像,証明液態水仍在火星存在。
2007年4月13日:美国宇航局公布火星全球探勘者号失聯的報告。
參見
參考資料
^ Albee, A., Arvidson, R., Palluconi, F., Thorpe, T. Overview of the Mars Global Surveyor mission (PDF) .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1, 106 (E10): 23291–23316 [2010-03-29 ] . doi:10.1029/2000JE001306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07-06-15).
^ 存档副本 . [2010-03-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7-09-05).
^ http://www.lpi.usra.edu/meetings/lpsc20004/pdf/1189.pdf [永久失效連結 ]
^ http://www.msss.co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OC images
^ Optech press release, "Canadian Mission Concept to Mysterious Mars moon Phobos to Feature Unique Rock-Dock Maneuver ," 3 May 2007.
^ PRIME: Phobos Reconnaissance & International Mars Exploration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8-05-10., Mars Institute website, accessed 27 July 2009.
^ Malin, M. and K. Edgett. 2001. The Mars Global Surveyor Mars Orbiter Camera: Interplanetary Cruise through Primary Mission: 106. 23429-23570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存档副本 . [2010-09-1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07-01).
^ Malin, M. et al. 2006. Present-Day Impact Cratering Rate and Contemporary Gully Activity on Mars. science: 314. 1573-1577
^ 存档副本 . [2010-09-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0-09-12).
^ 存档副本 . [2010-09-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6-07).
^ http://science.nasa.gov/headlines/y2001/ast28mar_1.html [失效連結 ]
^ 存档副本 . [2010-09-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6-07).
^ 存档副本 . [2010-09-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6-05).
^ 15.0 15.1 15.2 Malin, M. and K. Edgett. 2001. The Mars Global Surveyor Mars Orbiter Camera: Interplanetary ruise through Primary Mission: 106. 23429-23570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Motazedian, T. 2003. Currently Flowing Water on Mars.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XXXIV. 1840.pdf
^ 存档副本 . [2010-09-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8-05-27).
^ 存档副本 . [2010-09-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6-06).
^ NASA Mars Spacecraft Gear Up for Extra Work (新闻稿). NASA . 25 September 2006 [19 May 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0-03-16).
^ Iorio L. COMMENTS, REPLIES AND NOTES: A note on the evidence of the gravitomagnetic field of Mars. Classical Quantum Gravity. 2006, 23 (17): 5451–5454. doi:10.1088/0264-9381/23/17/N01 .
^ Krogh K. Comment on 'Evidence of the gravitomagnetic field of Mars' . Classical Quantum Gravity. 2007, 24 (22): 5709–5715. doi:10.1088/0264-9381/24/22/N01 .
^ Iorio L. On the Lense-Thirring test with the Mars Global Surveyor in the gravitational field of Mars. Central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s. 2009. doi:10.2478/s11534-009-0117-6 .
^ Water has been flowing on Mars within past five years, Nasa say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imes Online . Retrieved on March 17, 2007
^ Mars photo evidence shows recently running wate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 Retrieved on March 17, 2007
^ One Mars orbiter takes first photos of other orbiters . NASA/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news release. [17 June 200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5-24).
^ Mars rover, Global Surveyor, Odyssey missions extended . [27 September 200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6-07).
^ Shiga, David. NASA struggles to contact lost Mars probe . New Scientist. 9 November 2006 [9 November 2006]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8-07-07).
外部連結
現役
已退役
未成功發射 未來
已取消計畫 探測
任务按发射日期排序;
† 未成功完成計畫目標;
‡ 表示在前往另一个目的地的途中利用行星作为
重力助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