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子嘴
港子嘴,臺灣新北市板橋區老地名,日治時期範圍自新店溪左岸萬板橋下,向南經華翠橋、光復橋至光復抽水站南方,沿光復簡易公園至光復高中接光復街至中山路,向北接三民路、雙十路至萬板路,範圍大致包括今港嘴里、振興里、振義里及光復里。清初時期的港仔嘴則包含江子翠地區。 歷史本地東臨新店溪,為港仔溝入溪之口,昔日形成一個小河港[1],清治後期至日治初期稱為「港仔嘴庄」,隸屬於擺接堡。因原為平埔族群原住民凱達格蘭族武朥灣社的聚居地之一,故當時有舊社、新社兩個主要聚落。其北鄰為江仔翠庄,西側為下深坵庄,東及東南與加蚋仔庄以新店溪為界[2]。 清初稱為「港子嘴庄」,後用字異動為「港仔嘴庄」,當時包含「江仔翠庄」;清代後期由於江子翠地區人口日益增加,故另立為「江仔翠庄」。拓墾初期,近大漢溪地勢較低處以「四崁」稱之;約於現江翠國小處稱為「三崁」,文聖國小處稱為「二崁」,萬板橋至光復橋間地勢最高,稱為「崁頂」。清光緒中期,江子翠已獨立成莊,加上「港仔嘴」與「江子翠」台語發音相同,時常引起誤解,為區別位置,後人直接稱維持舊名「港仔嘴」的區域為「崁頂」。 1920年(大正四年)港仔嘴庄改制為「港子嘴」大字,隸屬於臺北州海山郡板橋街[3]。戰後劃為港嘴里,後因光復橋的地利之便,興建了大量高層集合住宅,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移入[4]。 1946年(民國35年),維持港仔嘴舊名的崁頂改設港嘴里,1970年(民國59年)由港嘴里析出光復及振興兩里,1986年(民國75年)又自振興里分出振義里。 交通港子嘴北部有縱貫線鐵路橫越而過,鐵路地下化後路面改舖設為縣民大道,原有跨越新店溪之橋梁亦改建為華翠大橋。該鐵路曾於本地區內設有港嘴車站,但已於1960年廢除。 廟宇公共設施
以下公共設施,以日治時期的港子嘴來說並不含括,但以清初之範圍則包涵在內。
相關條目參考文獻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