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
洱源县(白语:lod hol xuix)是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大理州北部,东距省会昆明市471公里,南距距州府下关镇73公里。东与鹤庆县相连,南与大理市、漾濞县接壤,西与云龙县相邻,北与剑川县毗邻。全县面积2515平方千米,2020年总人口24.81万人,县人民政府駐茈碧湖镇。 历史沿革洱源县历史悠久,西汉至隋朝均属叶榆县地。六诏时期,有浪穹诏、邆赕诏和施浪诏三诏位于洱源县境内。南诏国成立后,属于浪穹州。大理国时设宁北赕、邓赕、凤羽郡。元宪宗七年(1257年)置浪穹、德源两个千户所,隶属于大理万户府。至元十一年(1274年)云南行省建立,置邓川州,下设浪穹、凤羽两县,隶大理路。明代撤销凤羽县,并归浪穹县,设邓川州,辖浪穹县,隶大理府。清沿明建置。 民国元年(1912年),浪穹县改称洱源县,邓川州改为邓川县,两县先属迤西道,后属大理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洱源、邓川两县同属大理专区。1956年起同属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10月,洱源、邓川、剑川三县合并,成立剑川大县。1961年10月,撤销剑川大县,原洱源、邓川两县合并称为洱源县。2003年12月,将双廊、江尾两镇划归大理市,江尾镇改称上关镇。[7] 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洱源县地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交界地带,境内山岭纵横,层峦叠嶂。总面积2614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占11.6%,山区面积占88.4%。地形垂直变化明显,地貌复杂多样。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山脉均为云岭支脉,由北向南延伸,主要山脉有东部的马鞍山山脉,中部的罗坪山山脉,和西部的西罗坪山山脉。东北部马鞍山支系南无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3,958.4米;西部黑潓江南出县境处的乌梢箐口为最低点,海拔1,645米;县城所在地海拔2,060米。 水系境内河湖众多,主要有三江(黑潓江、罗时江、永安江),三河(弥苴河、弥茨河、凤羽河),五湖(茈碧湖、海西海、西湖、东湖、绿玉池)。洱海60%的水从洱源流入,其中茈碧湖有洱海的母亲湖之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理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8][9] 气候
行政区划茈碧湖镇、邓川镇、右所镇、三营镇、凤羽镇、乔后镇、牛街乡、炼铁乡和西山乡。 人口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洱源县总人口(常住人口)共有248,147人,城镇人口59,051人(占23.80%),乡村人口189,096人(占76.20%)。共有男性125,000人、女性123,147人,性别比为101.50。0—14岁人口共46,885人(占18.89%),15—59岁人口共158,227人(占63.76%),60岁及以上人口共43,035人(占17.3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共31,175人(占12.56%)。大学专科学历及以上人口有16,866人,15岁以上的文盲有12,585人,占15岁以上人口的6.25%。[12][13]2020年末统计,洱源县户籍人口共有89,857户、300,137人[5]。 民族洱源縣境内有白族、汉族、彝族、回族、傈僳族、纳西族、藏族、傣族8个世居民族,共26种民族成分[5]。
经济洱源县农业发达,盛产稻谷、蚕豆、烤烟、油菜、大蒜等。洱源境内适宜梅子生长,梅子产品已经形成产业化,洱宝雕梅和青梅爽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洱源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景点有大理西湖,茈碧湖。洱源境内多温泉,目前主要开发的有大理地热国和下山口温泉度假村。 2022年,洱源县生产总值达86.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06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3.85亿元,下降10.1%;第三产业增加值39.07亿元,增长2.6%。三次产业结构为39.2∶15.9∶44.9。人均生产总值35,457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0,592元、14,848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02,441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3亿元,人均1,398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08亿元,人均8,595元。[14] 交通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