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舍離的阿育王石柱 的柱頭
毗舍離 (梵文 :वैशाली,Vaiśālī ,巴利文 :Vesāli ),又譯為吠舍離 、吠舍釐國 、又以義譯稱廣嚴城 ,為釋迦文佛 住世時代著名的大城市,位於今天印度 比哈爾邦 首府巴特那 的北邊。曾經是跋耆 國首都 。
音義
《善見律毗婆沙 》記載:
“
毗舍離者,此是國名也。因女人相立為名,此城人民眾多,三過開廣。
”
並記載其王種為波羅奈 國王夫人所生,一對不足月的雙胞胎兄妹,被置器中順江流下,為道人收養,因其“皮薄”而稱為“離車子 ”,後牧牛人繼續收養,因其脚蹋牧童需躲“避”之而稱為“跋闍 ”,二人長大後成婚,統御牧牛人,王種繁衍眾多,建立的城池經三次擴建十分廣大而稱為“毗舍離”城[ 1] 。
印度《往世書 》和個別南傳佛教經論注疏中也有稱為 Visālā [ 2] 。毗舍離(Vesāli )的語音近於梵語中牸牛(vaśā :母牛)[ 3] ,易於讓人籍此浮想聯翩。
記載
《大唐西域記 》:「至吠舍釐國(舊曰毗舍離國,訛也。中印度境)。吠舍釐國,周五千餘里。土地沃壤,花果茂盛,菴沒羅果、茂遮果既多且貴。氣序和暢,風俗淳質,好福重學,邪正雜信。伽藍數百,多已圮壞,存者三五,僧徒稀少。天祠數十,異道雜居,露形之徒,寔繁其黨。吠舍釐城已甚傾頹,其故基趾周六七十里,宮城周四五里,少有居人。」
歷史事件與人物
毗舍離的離車族 人分到佛舍利 後所起舍利塔遺址 [ 4] [ 5]
釋迦文佛在此城預言 自己即將涅槃 。佛教八大聖地 之一。在佛滅 後百年,耶舍比丘 召集了印度西部與東部共七百名上座 ,在此城中進行了第二次結集 (又稱七百集結、毗舍離集結),造成了日後上座部 與大眾部 的分裂,開始了佛教部派佛教 時期。在《巴利律藏 ·七百犍度》記載中,毗舍離結集 雖然批判了毗舍離跋闍子比丘十事非法 ,但對其地域族群名稱使用的依然是 vesāli (毗舍離)未至於 vasala (無種姓者、賤民)[ 6] 。
大乘佛教中著名的維摩詰居士 就居住在這個地方,因文殊問病而出現了維摩詰經 。以及佛陀曾在此處的樂音樹下講說了藥師經 。
註釋與引用
^
《善見律毗婆沙 》:「法師曰:我今廣說毗舍離根本因緣。往昔波羅奈國 王王夫人懷妊。此夫人自知懷妊而白王言。王即供給侍養。皆使調適。期月已滿。即入產堂。若有福德之人。平旦時生。此夫人平旦時。生出肉一段。赤如木槿華。又餘夫人生兒。色如金色。此夫人見傍夫人生兒端正微妙。而生羞恥心。而作是念。若王見諸夫人兒端正。而我生子唯一段肉。無有手足。王設見者必生惡賤。作是念。即取盛貯器中。打金作薄。以朱砂書題。是波羅奈國王夫人所生。蓋覆器頭。以王印印之。以金薄書置器外。送放江中。使人棄已。諸鬼神營護。使無風浪漂沒。
爾時有一道士。依止牧牛人。住於江邊。此道士清朝往江邊澡洗。遙見此器而念言。我當拾取。此器近已而取。又見金薄書字。復見有王印印之。便開器看。唯見有肉一段。而作是念。若是死肉。久應爛臭。必有異相。即取將歸住處。善舉一處。過半月已而成二片。道士見如是瑞相。安置好處。自爾之後。復經半月。二片各生五胞。又却後半月。一片成男。一片成女。男色如黃金。女色如白銀。道士見如是相已。心生愛重。如自子無異。以慈心力故。兩手拇指。自然出乳。一指飲男。一指飲女。乳入子腹。譬如清水入摩尼珠。內外明徹。道士號兒。名為離車子 (漢言皮薄。亦言同皮)。
道士養此二子。極為辛苦。日入聚落乞食。兼為二子覓諸飲食。日晏方還。是時牧牛人。見道士為此二子辛苦如是。來白言。大德。出家人正應行道。何以為此二子妨廢道業。可持乞我。我等為養活。道士言。善哉。於是牧牛人各還。到明日。與諸同伴。平治道路。竪立幢旛。散雜色華。鳴鼓來迎二子。到道士處。白道士言。今此二子。時將去矣。道士答言。善。道士復更付囑。此二子者。有大福德。不可度量。汝等善好料理。當以乳酪生熟酥五種而供養之。若此二子長大。還自共匹對。覓好平博處所。安立住止。可拜男為王。女為夫人。牧牛人等受教勅已。即將還本住處。
二子漸漸長大。共諸牧牛人兒子。出門遊戲。此二子便以脚蹋牧牛兒。牧牛兒涕泣。還向父母說。此無父母子蹋打我等。父母答言。汝等各自避去。因此戲處。名為跋闍 (跋闍者漢言避也)。
二子年至十六。牧牛人見子已長。又見平博地處。縱廣一百由旬。即於中央。起立宅舍。牧牛人以女嫁與男。立為夫婦。即拜男為王。女為夫人。後懷妊一產二兒。一男一女。如是十六倒生兒。諸牧牛人見王子漸多。復各更為開立舍宅。造諸園池。合三十二人宅舍。如是展轉乃至三倒開廣故。名為毗舍離 。此是根本因緣也。」
^ 《Monier-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वैशालि vaiśālī f. a daughter of the king of Viśālā Lit. MBh.
विशाल viśāla viśālá m. f. n. (prob. fr. √viś; accord. to others , fr. [ vi-√śṛ ] ) spacious, extensive, broad, wide, large Lit. TS. (am ind. extensively Lit. PañcavBr.) great , important , powerful , mighty , illustrious , eminent Lit. MBh. Lit. Kāv.
^
《雜阿含經·九三經》:「時,有長身婆羅門,作如是邪盛大會,以七百特牛,行列繫柱,特、牸、水牛,及諸羊犢,種種小蟲,悉皆繫縛,辦諸飲食,廣行布施,種種外道,從諸國國,皆悉來集,邪盛會所。」
^ 長阿含2經·遊行經
^ Lars Fogelin. An Archaeological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83–84. ISBN 9780199948239 .
^ 《巴利律藏 ·七百犍度》:Tena kho pana samayena vassasataparinibbute bhagavati vesālikā vajjiputtakā bhikkhū vesāliyaṃ dasa vatthūni dīpenti. 《善見律毗婆沙 ·跋闍子品第二集法藏》:「世尊涅槃已一百歲時。毗舍離跋闍子比丘。毗舍離中十非法起。」
參見
延伸阅读
[ 在维基数据 编辑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毗舍離部 》,出自陈梦雷 《古今圖書集成 》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