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念慈
楊念慈(1922年1月2日—2015年5月20日),是1949年來台作家、教師。祖居中國山東省城武縣,寄籍濟南。筆名楊柳岸、楊葉、孫家禔。西北師範學院國文系肄業,中央軍校第18期步科畢業。1941年起開始發表作品。1949年間來台,曾任《自由青年》期刊編輯。[1]1953年後開始在台中擔任教職,期間創作出許多代表作品,如《廢園舊事》、《黑牛與白蛇》、《少年十五二十時》、《大地蒼茫》。 楊念慈創作主題多與懷鄉、忠孝節義有關,類型包含新詩、散文、小說,他的創作觀強調「讀下去有味道」,主張「要從內部熬練出來,不可取巧,不要畏懼材料粗糙」。[2] 曾獲中國文藝協會第一屆小說類獎章、教育部文藝獎等獎項。 生平楊念慈生於1922年1月5日,祖居中國山東省城武縣,寄籍濟南。1937年15歲初中畢業,適逢蘆溝橋事變,隔年家鄉成為日軍佔領區。期間他考上國立湖北中學(流亡學校)就讀,不久即因戰亂被迫離家,開始逃亡。在1942年西北師院國文系肄業後投筆從戎,1944年正式考入中央軍校受訓,服役九年半。[3]期間隨部隊駐防河南商城[4]:221,亦曾參與前線作戰,經歷中日戰爭、國共內戰。[5]即使出身行伍,楊念慈1940年代在軍中,就常在朱光潛主辦的《文學雜誌》發表新詩[4]:221,也在 《大公報》發表詩作,並於1948年擔任河南開封《征輪雜誌》編輯。[6]:49 1949年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於軍中擔任排長、連長[5],並兼任中國國民黨刊物《自由青年》的編輯。來台後,楊念慈居住於今臺北市林森北路與南京東路交叉口的木板屋「日本公墓」,開始三年半的職業作家生活。《陋巷之春》便描出此處正由里的戰後新移民社區。[7]期間常發表詩作、散文、小說於報刊,包括《自立晚報.新詩週刊》、《中央日報.副刊》、《文壇》等,因創作形式多元,中國文藝協會理事季薇戲稱之「鬼才怪物」。[6]:39-40 1953年,楊念慈搬至台中,進入教育界服務,先後任教於員林實驗中學、省立中興中學,1964年於台中一中擔任國文教師,1975年任教於曉明女中。1976年起擔任中興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4]:223;在此期間創作出許多代表作品,如《廢園舊事》、《黑牛與白蛇》、《少年十五二十時》、《大地蒼茫》等。[3]楊念慈育有一子楊照一女楊明,後者為現職作家。[8]2015年楊念慈於台中病逝,享壽93歲。[1] 作品與特色楊念慈早期創作多為新詩和散文,[5] 其散文作品包含懷想故鄉人事及日常生活瑣事,如《狂花滿樹》。後期以小說為主,主題多談論懷鄉、忠孝節義與戰時戰事,如1962年出版的《廢園舊事》、1980 年的《少年十五二十時》等。此外,其小說創作技巧受中國古典章回小說的影響,偏重於角色形象的描寫,敘述人物時多以鄉人慣用的綽號代替本名,並帶有鄉野英雄傳奇的濃郁色彩。[9][10] 詩《牧歌》(中國:河南中國文化服務社,1948) 兒童文學《愛的畫像》(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1) 散文《狂花滿樹》(台北:九歌,1980) 小說短篇小說集《陋巷之春》(高雄:大業,1955) 《金十字架》(虎尾:新新文藝社,1955) 《金十字架》(台北:新新文藝,1956) 《暖葫蘆兒》(台北:東海,1965) 《風雪桃花渡》(台北:立志出版社,1969;再版,台北:水芙蓉,1975) 《老樹濃蔭》(台北:愛眉文藝出版社,1970) 《恩愛》(台北:愛眉文藝出版社,1971) 《楊念慈自選集》(台北:黎明出版社,1977) 中篇小說《殘荷》(高雄:大業,1954) 《薄薄酒》(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79) 長篇小說《落日》(高雄:大業,1956) 《罪人》(高雄:大業,1960) 《十姊妹》(高雄:大業,1961) 《廢園舊事》(台北:文壇社,1962;再版,台北:麥田,2000) 《黑牛與白蛇》(高雄:大業,1963;再版,台北:皇冠,1970;三版,台北:麥田,2000) 《犛牛之子》(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67) 《巨靈》(台北:立志出版社,1970) 《少年十五二十時》(台北:皇冠出版社,1980;台北:釀出版,2012) 《大地蒼茫》(台北:三民書局,2007) 評價作家尉天驄曾評價楊念慈創作流露真情,其長篇小說如《廢園舊事》、《黑牛與白蛇》是「少見能夠呈現出時代砲火下,北方農村真實面貌的作品」。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張瑞芬亦評價楊念慈為天生說故事的高手,小說佈局懸疑、人物性格到位,語言生猛鮮活,類似電影的運鏡手法,戲劇張力極強。[11] 就台灣文學懷鄉書寫的貢獻上,齊邦媛指出:「潘人木的《漣漪表妹》、潘壘的《紅河三部曲》、王藍的《藍與黑》、彭歌的《落月》、楊念慈、尼洛、田原、墨人、姜穆等人的小說都為當年的反共懷鄉文學開拓了寬廣的領域。」[12] 榮譽1960,中國文藝協會小說獎章(第一屆) 1969,教育部文藝獎 相關研究與書目曾詩頻,《楊念慈小說中家園主題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 楊明,《鄉愁美學:1949年大陸遷台作家的懷鄉文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參考資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