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面龍屬
棘面龍屬(學名:Spinops)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1]。棘面龍屬於尖角龍亞科,頭盾頂端的角狀物類似尖角龍、戟龍的混合體。棘面龍的發現,顯示角龍科在白堊紀晚期的短時間內達到高度多樣性。 發現與命名在1916年,美國化石挖掘商人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Hazelius Sternberg)與他的兒子前往加拿大亞伯達省南部的紅鹿河流域挖掘化石,在一個大型屍骨層發現兩個帶有角龍類部分頭顱骨的石塊。斯騰伯格家族將至兩個石塊賣給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但由於化石過於零碎,無法組裝成骨架模型,所以博物館沒有進行化石處理、清除母岩的工作。斯騰伯格之後寄信給博物館詢問化石的處理後果,英國古生物學家亚瑟·史密斯·伍德沃德的回信表示,這兩個化石毫無研究的價值[2]。 之後,這兩個帶者化石的石塊,有將近一世紀的時間被存放在博物館內。直到2011年,安德鲁·法克(Andrew A. Farke)博士等人重新研究化石時,發現這些化石可能屬於一種新的角龍類恐龍[3]。同年,安德鲁·法克、達倫·塔克(Darren Tanke)、保羅·巴雷特(Paul M. Barrett)等人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斯氏棘面龍(S. sternbergorum)。屬名意為「有尖刺的面孔」,意指其頭顱骨面部的多種獨特尖刺;種名則是以發現化石的斯騰伯格家族為名[1]。 正模標本(編號NHMUK R16307)是一個部分頂骨,包含頭盾的兩個洞孔中間到頂端的長角。編號NHMUK R16308標本包含:部分頂骨、部分齒骨、以及一些無法鑑定的四肢骨頭。編號NHMUK R16306標本則是一個不完整的頭顱骨背側。邊號NHMUK R16309則是一個部分右鱗狀骨。這些化石都呈關節脫落的非天然狀態。根據研究人員的追溯,這些化石被發現於恐龍省立公園西北部的同一個屍骨層,可能屬於老人組(Oldman Formation)的上層,或是恐龍公園組(Dinosaur Park Formation)的下層,地質年代約7600萬到7400萬年前,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坎潘階[1]。 體徵棘面龍是種中型角龍類,完整身長估計約6公尺,體重估計約2公噸。棘面龍屬於尖角龍亞科,尖角龍亞科的頭盾長,具有大型鼻角,兩根額角短小、或是沒有額角。棘面龍的頭盾長,而頭顱骨的角狀物、突出物,類似當地兩種近親的混合體:尖角龍、戟龍。棘面龍的頭盾頂端有兩根鉤狀、向前彎曲的小型角,類似尖角龍;棘面龍的頭盾頂端還有兩根筆直、向後彎曲的大型角,類似戟龍[2]。 研究人員列出棘面龍的許多鑑定特徵。頭盾的最中間頸盾緣骨突(Epoccipital)成鉤狀、向前彎曲。第二對頸盾緣骨突向後彎曲、形狀較為筆直,這也有可能是第三對頸盾緣骨突。眼眶後有一對小型突出物、朝向背側[1]。 種系發生學研究人員在命名棘面龍時,也提出種系發生學分析。他們比較18種角龍類的形態特徵,並根據頸頓緣骨突形狀,將棘面龍歸類於角龍科的尖角龍亞科,並跟尖角龍、戟龍屬於同一個支系。研究人員根據棘面龍的混合特徵角狀物,提出顯示角龍類在白堊紀晚期呈現高度多樣性,更提出角龍類可能在短於50萬年的時間演化出多樣性的物種[1]。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