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杰

杨士杰(1911年—1988年8月20日),又名杨儒林河北定县杨只东村人。曾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生平

1930年考入位于保定的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二师惨案”发生后,立即从家乡返回学校,积极营救被捕同学。1932年成为定县第一任团县委书记。1932年11月配合定县中心县委发动反帝反封建示威。1933年5月又发动定县的扫盐斗争,迫使县政府承认农民有自制硝盐的权利。1932年6月,平津冀大缉捕共产分子,被迫离开家乡。

七七事变后,回到家乡。1937年9月代表定县党组织与八路军一一五师骑兵营取得联系,此日回到宿家佐,向定县县委传达了接头情况,研究组织抗日武装。1937年11月与杨银山组织了一支抗日武装,被命名为“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四支队”,活动在定县、唐县、望都一带。任中共定北县工委书记,唐县、望都县委书记,晋察冀边区一地委宣传部长、民运部长,1943年1月任晋察冀一地委副书记兼易县中心县委书记。1944年9月至1947年7月任一地委书记兼一分区政委(分区司令员萧应棠)。十三分区、六分区地委书记,1947年11月任北岳区委宣传部长,1949年1月任察哈尔省委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察哈尔省委第一副书记、代书记(省委书记杨耕田病重至病逝)、省军区政委。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财委副主任,华北局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组织部第一副部长,中共山西省委第三书记。1955年入冬,调任鞍山市委第一书记兼鞍钢党委书记。1960年3月,鞍山市委与鞍钢党委做了《》,提交给辽宁省委与中央。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对报告做了600字的批示,一开头就写:“鞍山市委这个报告很好,使人越看越高兴”,将报告提升到《鞍钢宪法》的高度,将管理大工业大企业概括为:坚持政治挂帅,加强党的领导,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上,突发大面积心肌埂塞昏迷,因病休养。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冲击,1970年“解放”回中组部休养,任老干部支部书记。文革结束后,他于1978年出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此外,他还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8年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1][2]

家人

  • 儿子:杨荣甲

参考文献

  1. ^ 杨士杰. 鞍山名人网. [2012-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5). 
  2. ^ 杨士杰. 华夏经纬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