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的主題是關於「心靈」與「物質」二者之間的關係或其本質屬性的爭論。关于主張「心靈」與「物質」為二種獨立、不可相化約的實在的理論,請見「
二元論#心身二元論 」。
心物問題 (英語:Mind–body problem ),又譯為心身問題 、身心問題 ,一個傳統的哲學問題,討論心靈 (mind)與物質 之間的關係,探討心靈 如何透過身體 ,與外在世界 進行互動,相互影響。比較狹義的討論中,集中於意識 與大腦 之間的關係。
這個哲學問題的歷史悠久,在亞里斯多德 之前的古希臘哲學 家已經開始對它進行討論,中世紀阿拉伯世界的伊本·西那 也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近代哲學中,笛卡爾 重新審視了這個問題,提出了笛卡爾二元論的見解。唯心論 認為所有物質都是基於心靈存在,因此只有心靈存在;物理論 認為,心靈是基於物質運作而產生的現象。
心物問題是重要的哲學 問題,哲學家藉此探討心靈 (Mind )如何得以與肉體 (Body )及世界 互相影響。有些人認為心靈並不是物質 ,有些人則認為心靈只是肉體運作時所產生的作用。在這一問題上,目前仍然沒有明確的共識。
歷史
各種理論的觀點
唯心論
唯心論認為物質源自心靈,因此只有心靈是真實的。然而,唯心論自近代以來受到猛烈批駁[ 1] ,目前已經不受英語世界 主流社會認可[ 2] 。
物理論
物理論認為,心靈是一種物理現象,由身體組織的運作而產生,提出心身(mindbody)一體論。
心物二元論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 心物二元論 。
心物二元論 是一個心靈哲學 理論,由著名哲學家笛卡兒 所創立,其認為心靈及物質是構成萬物的始基 。
心身二元論的根本論據是指人 是由「心靈」和「肉體」兩部份所構成的,兩者並不是完㒰分離的,而是像一枚硬幣有着兩面那樣,作為同一樣事物的兩個方面而存在,故此兩者之間既有關聨,又完㒰不會互相影響,這與庸俗唯物論 的「一個人的肉體就是他的全部」這種論點相對立。
在過去,哲學家一直都認為不能夠被進行的思維試驗 ,隨着複製 人類可能會出現一事 而開始有可能會在將來被進行:
假若複製人與「他」的元祖擁有相同的思維和記憶,那表示「唯物論」的觀點完全正確;
假若複製人只是一具不會思考的哲學殭屍 ,那表示笛卡兒的觀點完全正確;
但更大的可能是複製人與「他」的元祖一樣擁有思維的能力,但並不繼承元祖的任何思想內容(記憶),而是像一個新生的嬰兒一樣。
雖然心身二元論曾經佔據重要地位,但是 心靈與肉體之間完㒰沒有經驗上能夠被證實的連接點 這一論點已被證明會對心身二元論造成論理 上的問題,許多心靈哲學家堅持認為心靈與肉體並不是完㒰不會互相影響的[ 3] ,後者所持有的這些觀點在科學領域特別有影響力,特別是在 社會生物學 、電腦科學 、進化心理學 及神經科學 的領域[ 4] [ 5] [ 6] [ 7] 。
心身二分法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 心身二分法 。
心身二分法 (Mind-body dichotomy),是指一种认为精神 现象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身体 的观念。它是二元论 的出发点,透过笛卡尔 的哲学 而为西方世界关注,虽然它在一些亚里士多德 之前的理念(如柏拉图 )和阿维森纳主义 中已经出现。
心身二分法现实观往往使人认为肉体是没多大价值的。对心身二分法的排斥可以在法国 结构主义 思想中找到,那是战后法国哲学 的常見立场[ 8] 。
参見
参考文献
^ Sprigge, T. (1998). Idealis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In Th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Taylor and Francis. Retrieved 29 Jun. 2018. doi :10.4324/9780415249126-N027-1
^ Guyer, Paul ; Horstmann, Rolf-Peter. Idealism . Zalta, Edward N. (编).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 Stanford, California: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30 August 2015 [2021-03-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7-14).
^ Kim, Jaegwan. Emergent properties . Honderich, Ted (编). Problems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40 . ISBN 9780198661320 .
^ Pinel, J. Psychobiology 7th. Pearson/Allyn and Bacon. 2009. ISBN 978-0205548927 .
^ LeDoux, J. The Synaptic Self: How Our Brains Become Who We Are . Viking Penguin. 2002. ISBN 978-88-7078-795-5 .
^ Russell, S.; Norvig, P.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 3rd. Prentice Hall. 2010. ISBN 978-0136042594 .
^ 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 3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199291144 .
^ Bryan S. Turner. The Body and Society: Explorations in Social Theory 3rd. Sage Publications. 2008: 78. ISBN 978-1412929875 . ...a rejection of any dualism between mind and body, and a consequent insistence on the argument that the body is never simply a physical object but always an embodiment of conscious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