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震
張若震(1696年—1756年),字宗岳,號愣阿,室名靜春齋,出身桐城張氏,治詩經,舉人身分。清朝雍正、乾隆年間政治人物,官至從二品湖北巡撫。安徽安慶府桐城縣(今安慶市桐城市)人。文華殿大學士張英之孫,禮部左侍郎張廷璐長子。 張若震出身於桐城張氏,其家世顯赫,祖父張英、伯父張廷玉皆官至大學士,父張廷璐曾任禮部侍郎。 張若震於雍正元年(1723年)獲賜舉人出身,雍正六年(1728年)被授予浙江天台縣知縣官職,雍正七年(1729年)升嘉興府同知,雍正八年(1730年)任台州府知府,雍正十年(1732年)遷浙江鹽驛道,雍正十二年(1734年)至乾隆七年(1742年)任浙江布政使,乾隆十四年(1749年)任甘肅布政使,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河南布政使。乾隆十六年(1751年)任西安布政使,乾隆十八年(1753年)任湖北巡撫,[1]乾隆二十一年(1755年)卒於任上。[2] 生平欽賜舉人張若震出生於康熙三十五年十一月一日(1696年11月25日)戌時,是張廷璐的長子,而後在參與科舉時,選擇治詩經,後取得了增貢生身分。 到了雍正元年(1723年)的癸卯科順天鄉試[3],時年28歲的張若震,因為伯父張廷玉以禮部尚書身分擔任順天鄉試的主考官,因此迴避,而後在御試中取得第三名的成績,而後被御賜舉人功名。 雍正五年(1727年),挑選教職引見給皇帝,奉旨命往浙江以知縣用。並在天台縣建立了先農壇[4] 歷任浙江雍正六年(1728年),時年33歲的張若震被實授為正七品的浙江台州府天台縣知縣。雍正七年(1729年),身為知縣的張若震重修縣內的學宮。[5][6] 同一年,時年34歲的張若震被升任為正五品的浙江嘉興府海防同知,隔年(1730年)再升為正四品台州府知府。[7]在台州知府任上,張若震再次重修了當地的學宮。[8] 雍正九年(1731年),再次被雍正帝引見,被賜予紫貂墨刻之屬。 雍正十年(1732年),時年37歲的張若震,遷任正四品的浙江鹽驛道道員。隔年在西湖蘇堤跨虹橋以西,重修曾被康熙帝御題「正學闡敎」、「崇文」的崇文書院。[9] 三遷藩台雍正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1734年5月27日),雍正帝特意下旨,將時年39歲的張若震拔擢為從二品的浙江布政使。[10]並賜御書福字一幅。 雍正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1735年9月7日),雍正帝下諭,他認為浙江鹽務的情況大不如以前,總督銜浙江巡撫程元章(53歲)如今的能力辦理巡撫事務已經是勉強了,而浙江布政使張若震(40歲),不僅年力精壯而且實心任事,且此前擔任過鹽道道員,所以讓其兼管鹽政。[11] 參考資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