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城墙
崇德城墙为旧崇德县城城墙,位于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西南部崇福镇,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大部分于20世纪50年代拆除,仅余残迹及护城河。 历史崇德为后晋天福三年(938)置县,属秀州,县治设于义和市。清康熙元年至民国三年(1662-1914)曾改名石门县。1958年并入桐乡县,原县治成为桐乡县的县辖镇崇福镇(得名于城内的崇福寺)。 建县之初原无城池,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为抵御张士诚始筑城墙,明洪武十九年(1386)海盐有倭寇来犯,城墙被拆除以筑乍浦所城。天顺年间复筑四座城门,嘉靖三十四年(1555)为抵御倭寇复筑城墙,次年五月竣工[1]。 1957年因雨季泥土松落、恐发生意外而拆除西、北二门,1958至1959年“大跃进”期间为兴修水利大规模拆除城墙,砖石被拆运至农村修筑机埠水渠,现城墙仅存位于小南门和西门竹行桥附近的两处遗迹[2],其中小南门附近的墙段位于城墙弄,长10余米,宽20米。现状中心城区的街巷格局基本未变,护城河保存完整,部分水域尚在通航,其上尚存一座古桥司马高桥[3]。 规划与建筑至正时所筑的城墙城周五里三十步,设陆门四座,水门三座,护城河宽七丈(约22.4米),深二丈二尺(约7.04米)。嘉靖时所筑的城墙周七里三十步,高二丈七尺(约8.64米),厚一丈五尺(约4.8米),设陆门五座,水门五座,五座陆门分别为东门青阳门、西门素商门(后改名兑泽门)、南门薰仁门、小南门丽正门和北门朔义门(后改名拱辰门),其中南北两门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加筑瓮城,水门分东水门、西水门、西南水门、南水门和北水门,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填塞三座,余西水门和北水门,护城河周八里五十三步[1]。1936年为方便交通在南门与小南门之间新开中正门,1949年改名解放门。 开凿于隋大业六年(610)的京杭大运河崇德段原南北向穿城而过,嘉靖筑城时按照邑绅吕希周的建议,将运河改道东向绕城,东面以运河兼作护城河,既通舟楫,又利防卫,人称“崇德吕希周,直塘改作兜”[4][5]。城内运河故道改称市河,与东西向的县前河、宫前河(因分别位于县署和天清宫前而得名)交汇,为城中主要水道。1971年为提高运输能力,由桐乡县政府将运河截弯取直,重新疏浚拓宽市河为运河主航道,恢复明代改造之前的格局[2],同时县前河与宫前河均被填没[6],改为崇德路与宫前路。1997年再次于镇西另辟崇福段新运河(马桥至北三里桥)作为运河主航道,至此运河主航道不再经过旧城区[7]。 原市河以东主要为教育和仓储建筑,有学宫、传贻书院和白粮仓等,市河以西、县前河以北主要为衙署和寺庙建筑,有县署、崇福寺(又称西寺)、城隍庙和驻防营等,市河以西、县前河以南主要为商业街市。今城内尚存学宫和崇福寺的部分建筑,以及以横街和县街为代表的传统街区,其中学宫(崇德县学文庙)位于今中山公园内,民国二十二年(1933)辟为中山公园,今尚存棂星门、大成殿和文璧巽塔等[8],崇福寺位于今崇德路中段,大部分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太平天国战乱,仅存金刚殿[9]。 参考资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