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
尿失禁(英語:urinary incontinence,UI;involuntary urination)又称小便失禁,狭义上,是尿液不受主观控制而自行从尿道口流出的状态;一般是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造成,其對生活品質有很大的影響。广义上,尿失禁另包含尿液漏出道是其他腔道(如阴道)或输尿管异位开口等。此外,医学上近似术语漏尿(urinary leakage)特指尿液不经尿道口而由泌尿系统其他部位或身体其他器官排出体外的状况,见于尿道、膀胱或输尿管损伤或手术后[1]。 尿失禁按照症状可分为充溢性尿失禁、无阻力性尿失禁、反射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及压力性尿失禁五类。尽管尿失禁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病理现象,但由于病狀較難以啟齒,患者很少就医[2]。 原因女性尿失禁大部分属于压迫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多數壓迫性尿失禁的原因是在分娩的時候盆骨附近肌肉受傷,使得尿道的括約肌鬆弛,誘發尿失禁。壓迫性尿失禁的症状通常表現為在腹腔受壓的时候有一小部分尿液流出,譬如咳嗽、噴嚏和提舉。此外,頻繁的鍛煉和高强度運動會引發運動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的起因為膀胱排尿肌不受限制的收缩。其特點是短時間內有大量尿液流出且無法控制。 男性尿失禁,尤其是中老年男性,往往属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或者前列腺癌。治疗前列腺癌的药物也可能引发尿失禁[3]。 多尿症也會引發尿失禁。最常見的病因有:失控的糖尿病、原发性多渴症、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多尿症会造成尿急尿频,但不一定引发尿失禁。 其他的罕見的原因包括精神疾病,譬如多發新硬化症,脊柱裂,帕金森氏症,中風和脊柱受傷;這些疾病都傷害或者干擾膀胱神經。 病理生理学尿失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位于膀胱颈口的骨盆底部肌肉、尿道括约肌萎缩松弛。正常情况下,尿道括约肌可以对抗腹压增强而不渗漏。但括约肌松弛時,大笑、咳嗽、打喷嚏就可能导致漏尿。 正常排尿除了需要靠正常的下泌尿道功能外,亦需要有足夠的肢體活動能力、認知功能、動機及環境等方面的配合。下泌尿道之功能受到神經系統之控制。在儲尿的階段,體神經及自主神經會把尿量的訊息傳回中樞,中樞則一方面藉由刺激交感神經來使膀胱頸緊閉以及抑制副交感神經而達到膀胱壁放鬆的效果,另一方面刺激體神經使得骨盆腔底部骨骼肌收縮,進一步造成膀胱出口緊閉。膀胱壁的放鬆使得膀胱即使不斷有尿液灌進來,依然持續維持低壓(<15 cm H2O)的狀態,直到尿量達到一個程度(通常介於 150ml 及 350ml 之間),壓力會開始隨尿量的增加而增加,我們亦會開始意識到排尿的需求。通常膀胱儲尿的最大容積介於 300ml 及 600ml 之間。在排尿的階段,一切則反向進行。交感神經及體神經受到抑制而使膀胱頸及尿道口放鬆,副交感也因去抑制而受到刺激,藉由釋放乙醯膽鹼促使膀胱壁膀胱迫肌(detrusor)收縮,因而使膀胱內壓增加,直到膀胱內壓高過膀胱頸及尿道阻力,尿液即可順利排出。 诊断尿失禁患者可以依照泌尿科医师的诊疗建议来改善其症状。 医生會依據患者的病历、日常尿量、排尿時間與頻率進行診斷。其他的有关因素包括LUTS症状、尿急而频、残空、尿痛、尿流虚滴、尿后点滴。 其他的检验包括: 种类
參見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