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
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簡稱「關愛隊」,是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政策。當中全港18區會劃分成不同小區,廣納地區組織和團體成為小區的「關愛隊」,包括青年和少數族裔[1]。 關愛隊會推展關愛活動,例如探訪有需要人士,於2023年第一季率先在新界的荃灣區和港島的南區成立,並逐步在其他16區組成「關愛隊」。[2]據政府消息人士稱,關愛隊初步以10人團體為單位,設有隊長、副隊長。關愛隊無實權動員政府人員,與中國內地小區網格化、居委會有分別。關愛隊和政府之後會以協議形式合作,年期大約為2年,期間由政府提供部分資源,由民政事務專員擔任當區關愛隊總指揮。 最初政府未有明言每隊關愛隊獲資助金額,僅稱因應其建議書構思而有所不同。[3]其後則表示會為關愛隊提供部分資源,每小隊於兩年資助期的總資助金額約為80至120萬元,[4]亦會因應小區特殊情況,考慮提供高於規定金額的資助。[5] 成立背景歷史2022年《施政報告》宣佈在18區成立「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目的為凝聚社區資源和力量,支援政府地區工作和加強地區網絡。[4] 遴選關愛隊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領導的「全港關愛隊評審及督導小組」和18區民政事務專員領導的「地區關愛隊評審及統籌小組」負責有關遴選工作。在特區政府完成遴選荃灣區和南區「關愛隊」工作後,於2023年3月30日公佈結果。[8]其他區則於第二季開始遴選,預計下半年公佈。 遴選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評審申請團體資格,團體須符合申請指引中所有評審準則才可通過第一階段遴選。第二階段由通過首階段遴選的團體,就不多於三個小區提交服務建議書,而小區則以2019年區議會選舉的選區為界,與當時選區劃界諮詢一樣,坊間表示部分選區分佈不均。[8] 實施狀況南區關愛隊已於2023年4月30日成立,[9]荃灣區關愛隊則於5月5日成立。[10] 全港的關愛隊已經在10月前成立。 組成關愛隊以團體為單位組成,每隊人數約為8至12人,包括隊長和副隊長各一名,由當區民政事務處的主管民政事務專員擔任區內小隊的總指揮。 各區總指揮
各區「關愛隊」團體名單各關愛隊所服務的小區劃分,均以2019年區議會選舉選區分界為準
中西區
東區
南區
灣仔區
九龍城區
觀塘區
深水埗區
黃大仙區
油尖旺區
離島區
葵青區
北區
西貢區
沙田區
大埔區
荃灣區
屯門區
元朗區
公眾反應政治酬庸政府公布荃灣和南區的首批「關愛隊」團體名單後,引發外界討論。兩區33個承辦服務的團體,最少20個都屬於建制派。[29]實際上他們都有親中派背景。 民主黨主席羅健熙指有意申請的民主派團體大多都因自發工作,不乎合政府要求而未能申請,質疑目前涵蓋層面單一,難以吸納社會意見。他批評「關愛隊」承辦團體明顯「清一色」,大部分與建制派有聯繫,當中不少是上屆區選敗將,指關愛隊變相由選民不支持的人服務社區,亦可能令市民感覺政府撥出資源,支持建制派預備參選。[30][31] 香港中文大學學者蔡子強則指過去政府透過區議會分配地方資源,由於區議員經選舉產生,不論建制或泛民取得資源,社會覺得相對公道;但認為建制派獲大部分資源,會令社會質疑當局扶助建制派建立地區陣地,甚至是協助他們預備來屆區議會選舉。[31] 針對上述言論,獲選團體之一的石排灣居民協會會長朱立威(曾任區議員及2019年區選落選人)批評說法無稽和偏頗,質疑有人仍停留在以往的對抗思維,「唔係建制派,就係泛民主派」,又反問為何泛民不申請,認為若曾任區議員或有政黨背景就不能服務社區會造成不公,稱「為何某地區只能某班人做服務,不讓其他人做服務?」。[29][30][31]其後李家超回應是否為建制派參選區議會「鋪路」 的講法,指講法只是猜想,「無實質任何證據」。[32]民政事務局局長麥美娟指有關說法「完全不是事實」。[33]而2023年5月2日公佈的完善地區治理方案,關愛隊列為地區服務架構,不具地區諮詢功能[34]。不過到了2023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多區關愛隊的成員紛紛參選區議會,結果關愛隊4000多人中,有將近460多名成員因為與區議會選舉活動相關原因,申請暫停職務[35],政治酬庸的意圖不言而喻。 《大學線》潛入關愛隊偷拍 2025年1月6日,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兼任講師、資深傳媒人岑蘊華就較早前中大刊物《大學線》潛入關愛隊偷拍報道一事,回應指是傳媒應該做的工作。署理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梁宏正於1月4日亦回應表示即使有報道以偏概全,關愛隊仍會努力提供服務[36][37]。 對社區貢獻甚微在2023年華南暴雨之後,甫成立的關愛隊開始出動,但行為被批評是為「打卡」、不切實際,例如:關愛隊去到重災區石澳向居民派發電話卡,但當地電話網絡已經斷絕,而且香港幾乎人人都有電話;此行為根本不切實際。[38] 某些關愛隊則選擇到街上掃垃圾,但旁邊有專人舉牌展示關愛隊身份,又被指明明一個清潔工就可以處理的事情,結果就有四個人一同去做,結果遭人質疑是「做騷」。[39] 參考資料
參見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