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睡图![]() ![]() 四睡图是中国宋元时期流行的绘画题材,画佛教禅宗散圣丰干、寒山、拾得与老虎同眠的情景,通过人与虎、睡与醒的对照来表达禅意。该题材传入日本后尤为流行。浮世繪亦常以此为见立绘题材,画艺伎、两名侍女与猫同眠的情形。 历史伪托闾丘胤撰写的《寒山子诗集序》记载了唐朝天台山国清寺禅僧丰干、寒山、拾得的传说,并称有一只老虎常来丰干禅师院中。国清三隐的形象于宋朝基本定型,归入禅宗散圣,得到普遍认同。[1] 目前尚未发现画于宋朝、留传至今的四睡图,但南宋不少文人、禅僧都留下了题赞四睡图的诗偈,可见其盛行。该题材蕴涵着人与虎、睡梦与醒觉之间的对立和转化关系,各人围绕此从不同角度揭示禅机。[2][3][4]
现存最早的四睡图画于元朝。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元佚名《四睡图》,为重要文化財。日本画僧默庵灵渊于1329年到1345年入元,前田育德会藏有其《四睡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四睡图为嵩山少林寺的石刻线画,时代约在明朝成化年间。其构图通常以剃髮的丰干体型较大,蓬头的寒山、拾得身材较小,三人一虎睡成一团。[4][5][6] 四睡图此后在中国不再流行,乃至于后世不识,误认其为伏虎罗汉图。而在日本,该题材仍长期盛行。除禅画外,四睡图也成为浮世繪常见的见立绘题材,常画艺伎、两位侍女和猫同眠的场景,将重心从禅机转为画面的装饰性表达。[6][7] 在东亚之外,该题材还向西亚传播。土耳其托普卡珀宫博物馆收藏有波斯细密画《四睡图》,其团形造型可能是《一团和气图》的构图渊源之一。[6] 图集
注释参考文献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