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鳳山溪橋

鳳山溪橋
鳳山溪橋(台鐵
坐标24°51′04″N 121°00′46″E / 24.851106°N 121.012711°E / 24.851106; 121.012711
承載台鐵縱貫線
跨越鳳山溪
地點 臺灣新竹縣竹北市
官方名稱鳳山溪橋
维护单位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上游桥梁大鳳山溪橋國道1號
下游桥梁鳳山溪橋台1線
设计参数
桥型上部結構:上承式預力梁橋
下部結構:圓形單柱混凝土橋墩與沉箱基礎
全长738.3米(2,422英尺)
宽度雙線橋梁
最大跨度32.1米(105英尺)
橋墩数22
历史
施工單位第一代橋:
第二代橋:大倉組
第三代橋:
第四代橋:行政院退輔會榮工處
完工日第一代橋: 清朝1893年
第二代橋:大日本帝国1902年4月20日
第三代橋:大日本帝国1929年
第四代橋:臺灣地區1989年9月
总造价新台幣5億1千餘萬元(第四代橋)
开通日第一代橋: 清朝1893年11月
第二代橋:大日本帝国1902年2月1日
第三代橋:大日本帝国1929年12月28日
第四代橋:臺灣地區1989年11月7日
關閉日第一代橋:大日本帝国1898年8月31日
第二代橋:臺灣地區1989年12月21日
第三代橋:臺灣地區1989年11月7日
地圖
地图

台鐵鳳山溪橋是位於台灣新竹縣竹北市北方、跨越鳳山溪上的一座鐵路橋樑,連接縱貫線新豐車站竹北車站。現役橋梁於1989年9月完成、同年11月7日西正線通車、12月21日東正線通車。

歷史與設計

第一代橋

1887年(清光緒13年)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奏請清朝政府興建基隆台南的鐵路,同年8月26日成立全臺鐵路商務總局[1]:75,隔年(1888年)台北新竹段鐵路開工[2],1893年11月全線通車[1]:109。該鐵路於鳳山崎~新竹火車碼頭路段跨越今日鳳山溪位置的橋梁構型,文獻記載如下:

項次 說明
A

1910年《臺灣鐵道史》(上卷)第127頁:架設於鳳山溪的橋梁,其跨度200呎桁1孔、100呎桁1孔、大約70呎桁2孔;另外大約距離半哩的地方有跨度200呎桁1孔、100呎桁2孔的橋梁[3]:127[4]:67

B

同樣為1910年《臺灣鐵道史》(上卷),在135頁的「基隆新竹間橋梁表」中列出一座「鳳山崎溪河橋」,該橋的鐵桁合計長度491呎、木桁合計長度189呎,但沒有詳細的橋孔數[3]:135[4]:74

C

2008年《鐵道情報》183期〈以土木工程的角度看清代臺鐵〉專文[5]:1893年時,鳳山溪河床內分為主流心與副流心,兩河道以一個沙洲隔開。北側的主流心緊鄰鳳山崎懸崖下方,鐵路橋以200呎鋼桁梁1孔跨越。接著,沙洲上打入4座木排樁架為橋墩,架設3孔50呎鋼鈑梁,而沙洲南側副流心的上方,則架設120呎鋼桁梁1孔。最後,副流心以南的溪埔,就用總長180呎的一群小跨距木排架越過,抵達南橋台。

災害

1897年8月7日夜至9日連二天暴風雨洪水,第一代橋北橋台河下部分塌陷[6]

1898年8月30~31日第一代橋又遭逢暴風雨洪水,200呎下承式鋼桁梁往下游側傾覆落橋,鳳山崎新竹停車場間的鐵路中斷[4]:191[7],中斷期間的交通,由臺灣總督府民政局通信部鋪設輕便台車軌道聯絡,此台車軌道於1899年2月完工[4]:132[5][8]:127[9]:245

墜落鳳山溪河床的200鋼桁梁,後續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補強,1903年架設於山線鐵路後龍溪橋第5橋孔[8]

第二代橋

1895年起日本統治台灣,自1899年開始由臺灣南、北兩端建設縱貫線鐵路,其中北部基隆至新竹路段係就地改建原本的清代鐵路,甚至有許多路段改線,稱為「北部改良線」。北部改良線在新車車站~紅毛田臨時車站(今竹北車站)區間,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工務課新竹建設事務所於1902年2月1日重建通車[8]:157[10][11][註 1]。,此路段包含第二代橋的新建,該橋建於原本清代鐵路鳳山溪橋(第一代橋)的下游側,大倉組承包[13],1900年10月10日開工、1902年4月20日正式竣工[8]:135

本橋北端接近鳳山崎的地方先建築2小孔18呎跨度紅磚拱橋,接著主跨為2孔150呎上承式普拉特式桁架梁,再以6孔80呎上承式小型桁架架設,全長265.86公尺,橋面坡度千分之10(北往南下坡),橋墩與橋台採用紅磚及石材砌築,部分橋墩為沉箱基礎。

重大事故

1911年6月8日,由臺北開往嘉義的混合列車,下午1時左右行經鳳山溪橋時,第3節車廂(頭等二等合造車)不明原因墜橋,造成至少5名在台日本人乘客死亡。事發後除了列車內以及新竹地區醫師先救治傷者之外,鐵道部亦急派汽車課技師音羽守、運輸課事務官井關喜一郎、工務課技師朝倉政次郎率領醫員、工夫等50餘人趕往現場,至夜間8時左右,恢復通車[15][16][註 1]

第三代橋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自1927年開始,將台北竹南間及台南~高雄(今高雄港車站)間單線鐵路擴建為複線鐵路 [17],其中平鎮(今埔心車站)~紅毛(今竹北車站)區間複線工程,除了絕大多數路段改線之外[18],也包含新建第三代鳳山溪橋(位於第二代橋下游側)。

第三代橋於1929年12月28日隨著山崎(今新豐車站)~紅毛(今竹北車站)間複線鐵路通車而啟用[19][註 2],做為上行線橋(西正線橋),橋台與橋墩採用混凝土磚結構[1]:109照[21][註 3]。該橋上部結構為2孔小型版梁與10孔25.34公尺上承式鋼鈑梁[22],下方的橋墩為了不影響水流,必須盡量對齊上游側第二代橋的橋墩,所以三代橋南半段6個橋孔完全與二代橋橋墩對齊、北側4個橋孔則對應二代橋2孔150呎鋼桁梁[23]

事故、災害、改良

  • 1957年3月26日7時38分,南下521次貨物列車最後一節車廂出軌,翻落橋下,1名押車人員重傷[24]
  • 1958年6月,將第二代橋(東正線橋)原2孔150呎上承式桁梁及6孔80呎桁梁,改造為10孔上承式鋼鈑梁(22.34公尺4孔、25.35公尺6孔);北側原2個小型磚拱橋則局部強化。施工期間封鎖橋梁,以第三代橋(西正線橋)單線雙向行車,至6月23日提早完工,恢復雙線行車[25][26]
  • 1966年11月,第二代橋(東正線橋)第7、8、9、10、11號橋墩及1座橋台拆除重建,退輔會榮工處承包,施工期間以第三代橋(西正線橋)單線雙向行車,至1967年4月完工[25][27]
  • 1969年8月8日上午,受貝蒂風颱豪雨影響,鳳山溪橋下水位超過警戒線而封橋,至10時55分開放通車[28]
  • 1977年12月31日,第一期鐵路電氣化工程(基隆竹南間)完工[29],第二、三代橋均架設電桿、懸臂組與電車線
  • 1981年,莫瑞風颱過境,第二代橋(東正線橋)翼牆被沖失,改以第三代橋(西正線橋)單線行車達10天之久[30]
  • 1984年,郝麗風颱過境,第三代橋(西正線橋)9號橋墩傾斜,橋上軌條彎曲,幸賴及時搶修,始維持正常通車[30]

第四代橋(現役)

台灣日治時期後期及戰後時期台鐵局陸續改建或補強老舊鐵路橋梁,並自1980年代起,大規模重建舊橋,除了已經重建完成者[註 4]之外,盤點出29座橋梁,分別納入「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及「五大橋梁重建工程」兩項計畫[32],而鳳山溪橋以前者的計畫重建,為第四代橋。

第四代橋建於第三代橋下游側,中華顧問工程司設計、退輔會榮工處承包建造,下部結構為圓形沉箱基礎及單柱T形懸臂式中空橋墩、上部結構為上承式預力梁橋,全長738.3公尺,計23孔橋孔(22座橋墩),每孔跨徑32.1公尺,自1986年3月4日開工,1989年9月竣工,橋面鋪設傳統道碴軌道,同年11月7日完成切換西主正線通車並停用第三代橋、12月21日完成撥接東主正線通車,自此第二代橋功成身退[30]

第四代鳳山溪橋由於位於彎道(半徑850公尺)及坡度千分之10的坡道上,因此橋面加設止滑條裝置,避免道碴滑動與軌框挫屈[30]

附屬事項

  • 配合本橋重建,一併改善本橋南側的竹北車站站場,調整道岔位置與部分路線配置[30]
  • 本橋北側引道沿鳳山崎邊坡迤儷而行,該邊坡於施工時發生湧水,遂施作預力地錨方格護坡、打設鋼軌樁等防護工程[30]
  • 第四代橋完成後,台鐵局以該橋跨越鳳山溪北行,盤旋鳳山崎而上,氣勢如虹,如同蛟龍,所以在橋梁北端東正線路線旁設置「鳳山蟠龍」碑,象徵台鐵美好遠景[34]
  • 為了讓後人瞭解早期的橋梁施工技術,在第四代橋通車及拆除舊橋時,刻意保留河道上第三代橋的混凝土磚橋墩一座,供後人憑弔[34][1]:109照。但該舊橋墩已於近年[何时?]拆除,現況僅餘鳳山溪北岸二代橋的2孔磚拱橋與三代橋的混凝土磚北橋台遺跡[35]

相關條目

註釋

  1. ^ 1.0 1.1 1.2 中央研究院有臺灣日日新報數位典藏資料。不過,但不可能得到個別且固定URL。因此,請在網站內直接查看[12]
  2. ^ 但《臺灣日日新報》記載12月27日複線開通[20][註 1]
  3. ^ 第三代橋的下部結構,也可能是鋼筋混凝土橋墩與橋台,外層再砌上混凝土磚裝飾。
  4. ^ 沒有被納入重建計畫的老橋,舉例如下:

引用資料

  1. ^ 1.0 1.1 1.2 1.3 吳小虹. 《重回清代臺北車站——古鐵道和一座謎樣的火車站》. 台北縣: 博揚文化. 2006年4月初版一刷. ISBN 957-0463-75-9 (中文(臺灣)). 
  2. ^ 戴震宇. 《臺灣的老火車站》. 遠足文化. 2001年10月24日: 頁8. ISBN 957304935X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臺灣鐵道史》上卷(未定稿). 臺北: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19110年9月30日,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典藏: 頁247 [2022年6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6月18日) (日语). 
  4. ^ 4.0 4.1 4.2 4.3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著;江慶林 譯. 《臺灣鐵路史 上卷》.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0年6月 (中文(臺灣)). 
  5. ^ 5.0 5.1 黃智偉,〈以土木工程的角度看清代臺鐵〉. 《鐵道情報》183期,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 2008年5~6月號: 頁60~61 (中文(臺灣)). 
  6. ^ 《新編臺灣鐵道史全文譯本》上卷,頁284,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原著,古育民譯,古庭維主編,中華民國(臺灣)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出版,臺北市,2021年11月1日初版一刷,ISBN 978-986-532-420-9(繁體中文)
  7. ^ 新竹線路の新車新竹間鐵道〉,《臺灣日日新報》第107號,1898年9月9日,第2版。(日語)
  8. ^ 8.0 8.1 8.2 8.3 8.4 《臺灣鐵道史》中卷(未定稿). 臺北: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1911年3月25日,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典藏: 頁135、152~154、157 [2022年6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6月18日) (日语). 
  9. ^ 張健豐. 《乙未割臺憶舊路》. 海峽學術. 2010年12月1日. ISBN 978-986-6480-47-8 (中文(臺灣)). 
  10. ^ 新紅間鐵道營業開始〉,《臺灣日日新報》第1124號,1902年2月1日,第2版。(日語)
  11. ^ 新竹線工事の完成期〉,《臺灣日日新報》第1130號,1902年2月8日,第2版。(日語)
  12. ^ 臺灣日日新報 「關鍵詞查詢」. 中央研究院. [2022-06-01]. [失效連結]
  13. ^ 黃智偉,〈縱貫鐵道的無名英雄〉. 《鐵道情報》184期,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 2008年7~8月號: 頁51 (中文(臺灣)). 
  14. ^ 〈鳳山溪橋梁〉,《台湾鉄道橋梁隧道ノ図》.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1902年。(日本宮內廳宮內公文書館數位典藏) (日语). 
  15. ^ 〈汽車轉覆詳報〉,《臺灣日日新報》第3969號,1911年6月11日,漢文3版。(繁體中文)
  16. ^ 臺灣日日新報,《臺灣總督府文官職員錄》,1911年7月25日。(日語)
  17. ^ 蔡龍保. 《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 二版一刷. 臺北市: 臺灣書房. 2007年7月. ISBN 978-986-6764-00-4 (中文(臺灣)). 
  18. ^ 伯公岡,〈縱貫線乾坤大挪移—楊梅、湖口一帶之新線〉. 《鐵道情報》182期,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 2008年3~4月號 (中文(臺灣)). 
  19. ^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第三十一年報(昭和四年度)》. 臺北: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1930年12月23日,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典藏: 頁65 [2022年6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6月18日) (日语). 
  20. ^ 〈複線告竣〉,《臺灣日日新報》第10677號,1930年1月7日,漢文夕刊4版。(繁體中文)
  21. ^ 參閱1969、1970年鳳山溪橋老照片。Loren Aandahl (安有仁,2011). THE TAIWAN RAILWAY 1966-1970. Published by Loren Aandahl. Printed in Taiwan. ISBN 978-0-615-39162-5.(英文)
  22. ^ 臺灣鐵路局,《臺灣鐵路路線圖(西線)》,1965年5月。(繁體中文)
  23. ^ 黃智偉,〈縱貫鐵路築橋始末(上)〉. 《鐵道情報》186期,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 2008年11~12月號: 頁48~49 (中文(臺灣)). 
  24. ^ 〈兩[南]下貨車一節,昨在竹北出軌〉. 《中國日報》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數位典藏服務網). 1957年3月27日4版 [2022年6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6月18日) (中文(臺灣)). 
  25. ^ 25.0 25.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交通篇(第一冊). 南投縣. 1993年1月15日: 頁312~313 (中文(臺灣)). 
  26. ^ 〈鳳山溪橋修竣縱貫通線鐵路,照原點通車〉. 《民聲日報》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數位典藏服務網). 1958年6月25日2版 (中文(臺灣)). 
  27. ^ 〈鳳山溪橋重建大部份已完工〉. 《民聲日報》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數位典藏服務網). 1967年3月13日3版 (中文(臺灣)). 
  28. ^ 〈中部昨晨普降豪雨,公路交通多處受阻〉. 《民聲日報》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數位典藏服務網). 1969年8月9日3版 [2022年6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6月18日) (中文(臺灣)). 
  29. ^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大事紀要〉,中華民國66年《臺灣鐵路統計年報》大事紀要 (报告). 國家圖書館 政府統計資訊網: 頁281. 1978年6月 [2022-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9) (中文(臺灣)). 
  30.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臺灣鐵路管理局鐵路沿線老舊橋樑重建工程處. 《鐵路沿線老舊橋樑重建工程總報告》第3冊技術篇(一). 臺北市. 1991年5月31日 (中文(臺灣)). 
  31. ^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昭和十六年度年報》,(出版地不詳),1941年,頁102。(日語)
  32. ^ 32.0 32.1 壽俊仁 (编). 《臺灣鐵路百週年紀念》. 臺灣鐵路管理局. 1987年6月9日: 頁264~271 (中文(臺灣)).  國家圖書館 (中華民國) 臺灣記憶。
  33. ^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華民國77年《交通年鑑》,臺北市,1989年10月10日,頁329。(繁體中文)
  34. ^ 34.0 34.1 臺灣鐵路管理局鐵路沿線老舊橋樑重建工程處. 《鐵路沿線老舊橋樑重建工程總報告》第1冊評估篇. 臺北市. 1991年5月31日: 頁24~25 (中文(臺灣)). 
  35. ^ 現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