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林
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農林,業務範圍包括茶葉百貨、土地開發、觀光休閒農場等[1],總部位於台灣新竹縣湖口鄉。2019年,由三陽工業集團吳清源出任董事長。[2][3][4] 沿革三井時期台灣農林前身為日本的三井物產合名會社,明治32年(1899年)在台灣海山郡(臺北州)及大溪郡(新竹州)闢建茶廠,購置新式製茶機械,規模性發展台灣地區的製茶產業。因日本政府為了避免台灣茶葉與本土的綠茶競爭,政策上鼓勵台灣產銷紅茶,三井合名會社在臺北州至新竹州一帶丘陵區辦造林兼開闢茶園,在角板山、大豹、 大寮、龜山、磺窟、乾溝、三叉、銅鑼灣等地陸續設製茶工廠,並推出自有品牌「日東紅茶」進行外銷,企圖與英國的「立頓紅茶」競爭,台灣紅茶在此一時期出口外銷量也漸漸超越烏龍與包種茶葉。昭和12年(1937年),三井會社將台灣紅茶命名做「Formosa Black Tea」送至英國倫敦拍賣會,佳評如潮,但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台灣茶園遭到破壞,茶園栽種面積雖之縮減,產業也因此受挫,直到戰爭結束後才漸漸回升。[5][6][7] 公營時期二戰結束之後,並開始接收大量日本在台產業,由於日產在台龐大複雜,民國35年(1946年)一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單獨成立「日產處理委員會」,清查各項產業的標售和債權業務清算,直到民國36年(1947年)四月才完成調查和接管的初步階段。[8]根據1947年「日企歸公」,公營可分「國營」、「國省合營」、「省營」、「縣市營」以及「中國國民黨黨營」五種性質。三井物產合名會社轄下撥交56個企業單位予「台灣農林公司」接管,隸屬「省營」性質,56個企業單位數合計估算資本額舊台幣95,128,000元。[9]:26-29 民國38年(1949年)五月底,台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簡稱「生管會」)成立,接收台灣地區全數日資企業。日資企業原是民營公司,被生管會接管之後即改組成公營。生管會負責管理當時全部的日資企業,主任委員由時任台灣省主席陳誠兼任,真正主事者是副主任委員尹仲容。[10]:323 民營時期民國95年(2006年)台灣農林由林金燕掌理,民國99年(2010年)土地開發商詹連凱加入經營團隊,雙方理念不合,集團內部紛爭許久。直到民國106年(2017年)三陽工業吳清源入主台灣農林,民國108年(2019年)形成三方共治,吳清源出任台灣農林董事長,集團內部才稍稍平息長期的經營糾紛。[2] 組織根據2023年台灣農林官方網站所公告組織架構,以董事長、副董事長為首,由總經理負責掌理集團事務,下轄「運籌中心」、「管理中心」、「觀光暨銷售中心」、「茶葉製造中心」以及「公共事務處」。[11] 茶園、觀光部門![]() 台灣農林經營茶園以及觀光休閒農場,諸如:[11] 生產製造處觀光休閒事業處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