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
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英語:Taiwan International Video Art Exhibition,簡稱TIVA)由鳳甲美術館主辦,是亞洲第一個以錄像藝術為主要媒材的雙年展。該展覽由鳳甲美術館創辦人邱再興於2006年發起,自2008年啟動後每兩年舉辦一次[1]。展覽採用雙策展人的機制,展覽內容關注當代錄像藝術的趨勢,並回應當代社會的議題與現象。當前該藝術展已匯聚百餘位國際參展藝術家和眾多作品,為台灣國際性雙年展之一。[1] 歷史沿革早在1980年代,台灣就有藝術家投身錄像藝術的創作,而到了1990年代,海外歸國的藝術家及學者則開始積極推廣錄像藝術的創作,同時在學院培養錄像藝術創作者,帶動錄像藝術在台灣發展[1]。為了推動錄像藝術並促進與國際錄像藝術領域的交流,鳳甲美術館則於2006年開始籌備展覽,並於2008年正式啟動[1],至今已舉辦了八屆。[2] 該項錄像藝術展現以雙年展及雙策展人形式舉辦,每屆邀請兩位策展人共同規劃並提出策展主題。參展藝術家則透過邀請和徵件的方式決定,並由國際及國內評審團隊共同討論入選徵件藝術家名單[1]。歷年的展覽主題包括2008年「居無定所?」、2010年「食托邦」、2012年「憂鬱的進步」、2014年「鬼魂的迴返」、2016年「負地平線」、2018年「離線瀏覽」、2020年「ANIMA阿尼瑪」,以及2023年的「生/活在一起」。[1]。 2012年6月9日至2012年9月9日,高雄市立美術館與鳳甲美術館首度合作在高雄展出「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3]。 2020年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以「ANIMA阿尼瑪」為題,首次由鳳甲美術館及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合辦,展出英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內外藝術家創作[4][5]。 2023年6月20日,新竹市文化局於城市博物館辦理「比岩石更重: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回看計畫」展覽,與北投鳳甲美術館合作,配合新竹市美術館年度策展主題「隱微的力量」,從歷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中遴選作品,邀請藝術家參與展出[6]。 2023年11月3日,美術館創辦人邱再興董事長宣布,今年是鳳甲美術館辦理臺灣國際錄像藝術展最後一屆[7]。
另見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網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