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藏緬族 (英語:Proto-Tibeto-Burman people ),為使用原始藏緬語 的古代族群。藏族、羌族、緬族等藏緬語系 民族,皆為原始藏緬族後裔。
主流學說認為原始藏緬族即是原始漢藏族 ,原始漢族最先由原始漢藏族分化出去,餘下未分化的族群改稱為原始藏緬族[ 1] 。
概論
白保羅 與馬蒂索夫 等支持漢藏語系 學說的語言學者認為,藏語、緬語與漢語等現代族群有共同先祖,稱為原始漢藏族。最早從原始漢藏族中分離出去的,為原始漢族 。在西元前6000年至4000年間,原始漢族分支出去之後,原有的原始漢藏族,仍然保持使用原始漢藏語 ,但因為漢族已經分化離開,此後改稱為原始藏緬族。原始藏緬族沿著黃河、長江等河谷,向上游及下游發展。當時包括阿爾泰民族、漢族、南島民族、壯侗語族與南亞民族等已經形成,原始藏緬族與這些民族交會後,逐漸產生分化,進一步分支出藏族、羌族等不同民族[ 2] 。
語言學者白桂思 認為,原始藏緬族與原始漢族是兩隻獨立併行發展的族群,不源自共同先祖。
分化過程
原始漢族在黃河中游分化出去之後,原始藏緬族居住在原始漢族周圍,被視為野蠻外族,有羌 、氐羌 、戎狄 等不同稱呼。在中國山西、陝西、河南、甘肅一帶的古羌人 ,學者認為就是原始藏緬族之一[ 3] [ 4] [ 5] [ 6] [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馮時認為,殷商甲骨文中的人方 以及西周所稱的東夷 ,即是藏緬族中的彝族 [ 8] 。
古羌人一部份被原始漢族吸納,一部份成為匈奴 所屬。在漢朝時,其餘殘留的部落形成西羌 、氐人 、黨項 、藏族 等。一部分部落往新疆 發展,被大月氏 、烏孫 吸納。
在漢朝時,在漢朝西南的原始藏緬族,被稱為西南夷 ,與南島民族 、壯侗民族、苗傜族等交會,逐步向亞洲南方擴展,在西元500年左右,原始藏緬族最終抵達中南半島與印度南方。隨著漢朝南擴,一部份藏緬族被吸納到漢族之中,其餘族群則形成彝族與緬族等不同分支。
考古遺址
大地灣文化 、馬家窑文化 與齊家文化 可能是由原始藏緬族創造。
註釋
^ van Driem, George. The diversity of the Tibeto-Burman language family and the linguistic ancestry of Chinese. 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07, 1 (2): 211–270. doi:10.1163/2405478X-90000023 .
^ Matisoff, James A. 2015.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 Description of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Sino-Tibet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and Thesaurus .
^ Edwin G. Pulleyblank. Chapter 14 - The Chinese and Their Neighbors in Prehistoric and Early Historic Times . David Keightley (编).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83. ISBN 0-520-04229-8 .
^ Sigfried J. de Laet, Joachim Herrmann: History of Humanity: From the seventh century B.C. to the seventh century A.D . UNESCO, 1996, page 501.
^ Sanping Chen: Multicultural China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2.
^ Patricia Buckley Ebrey: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ina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10, page 69.
^ Henry Luce Foundation Professor of East Asian Studies Nicola Di Cosmo, Nicola Di Cosmo, Don J Wyatt. Political Frontiers, Ethnic Boundaries and Human Geographies in Chinese History . Routledge , 2005, page 87.
^ 馮時《古文字與古史新論》,台灣書房,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