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森級巡防艦
南森級巡防艦 (英語:Fridtjof Nansen-class frigate) 是歐洲第二種使用神盾系統的巡防艦。雖然裝備了四面固定的SPY-1F被動電子掃描列陣對空搜索雷達(PESA),但南森級並不具備區域防空能力。南森級由西班牙IZAR集團承造,首艦南森號於2006年4月開始服役於挪威皇家海軍[1],共計建造5艘,用以汰換挪威皇家海軍原有的奧斯陸級巡防艦。艦名是以挪威著名的科學家暨探險家弗里乔夫·南森命名。 概述為了汰換從1966年開始服役的奧斯陸級巡防艦,挪威海軍於1994年提出SMP 6088的新一代巡防艦(計畫採購五艘),概念設計於1997年3月展開。 1998年底,挪威皇家海軍向全球14家廠商發下邀標書,包括法國DCNS、英國BAE System、德國B+V、西班牙Bazan(IZAR集團的前身)以及美國Litton/Ingalls與Newport News船廠(日後均被諾格集團購併)等 。其中,Newport News以FF-21巡防艦(源於1980年代末期為以色列建造的薩爾5型護衛艦)為基礎提案,長約125m,而法國DCN則以拉法葉級巡防艦為基礎進行提案。至1999年3月,共有三個團隊通過第一階段審查,包含西班牙IZAR、美國洛馬以及波音組成的先進巡防艦銷售聯盟(AFCON),該集團與挪威Umoe & Kongsberg船廠合作、德國B+V的MEKO 200和挪威Kvaerner船廠的挪威巡防艦(NORESKORT)方案。2000年2月挪威政府公佈得標方案,由AFCON聯盟的方案得標。AFCON聯盟以西班牙阿爾瓦羅·巴贊級巡防艦為基礎提案,配備神盾作戰系統與AN/SPY-1系列相位陣列雷達。挪威海軍命名為南森級,國際代號F-85,西班牙則依照挪威賦予首艦南森級的編號稱之為F-310。2000年6月23日,挪威皇家海軍與AFCON簽署總值約210億挪威克朗(2000年匯率約為25億美元)的5艘南森級的建造合約。 服役歷史![]() 2018年11月8日,參加完北約「2018三叉戟」(Trident Juncture 2018)演習的海爾格·英斯塔號從北海返航挪威西岸卑爾根哈肯斯沃恩(Haakonsvern)海軍基地的途中,在峽灣[note 2]與1艘馬爾他籍油輪索拉號(Sola TS)碰撞,海爾格·英斯塔號當場入水並向右傾斜,造成艦上8名官兵受傷,事發後海爾格·英斯塔號為了避免沉沒刻意開到近岸擱淺,但仍舊沉沒[2][3]。 2019年4月16日,挪威皇家海軍補完海爾格·英斯塔號水線下破損後透過潛舉船重新下水。隨後海爾格·英斯塔號再次入塢評估修復與否。挪威皇家海軍總檢察長哈肯·布魯恩·漢森上將在2019年5月表示,修復海爾格·英斯塔號估計約需耗時5年和耗費16億美元,因此傳出海爾格·英斯塔號將不予修復的消息[note 3]。 性能參數南森級滿載排水量達5,290噸,是挪威海軍現存最大的水面主力艦隻。使用CODAG方式提供動力,由一具 LM-2500燃氣輪機,配搭兩具柴油機組成。兩軸推進,每軸配置一套可調距螺旋槳,最高航速27節。[4] 南森級巡防艦使用了美國設計的神盾系統。該系統的核心是艦橋頂的一體化桅杆,上面裝置了四面被動式相位陣列雷達。但是雷達的數列比較起其他使用神盾系統的艦隻為少,意味着其搜索距離極為有限。因艦體較小,不能攜載大功率發電機和相應的燃料。受限供電系統,四面相位陣列雷達只可以輪流開啟,導致南森級的戰場空中資料更新速度較慢。而且,其神盾系統缺乏區域防空和攔截彈道飛彈的能力,以及沒有裝備戰斧巡航導彈的控射軟體。 同型艦
圖集
參見相關
備註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