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庄為台灣日治時期1937年至1944年間存在之行政區,隸屬於臺東廳臺東郡,其原為臺東支廳卑南區,轄區包括今臺東縣卑南鄉東半部、臺東市西半部與太麻里鄉美和村。昭和十九年(1944年)12月1日,卑南庄裁撤併入臺東街,為臺灣總督府最後一次行政區調整。
行政區劃
卑南地區在清治時期至日治初期隸屬南鄉,臺東廳在1897年6月成立後,此處隸屬「卑南辨務署」。1898年7月31日,臺東廳公告劃設為25區,而卑南地區皆位在「第一區」[1]。1900年5月3日,卑南辨務署改為「卑南出張所」[2]。1901年11月11日,卑南出張所改為「臺東廳直轄」[3]。1905年7月17日,臺東廳改劃設為以地名稱呼的20區,原第一區改為「卑南區」[4]。1908年10月20日,加路蘭區被併入卑南區[5]。1911年8月3日,日本人移民村編為一般行政的單位,美和村等移民村被編入卑南區[6]。1914年5月23日,臺東廳實施街庄整併[7]。1919年1月15日,卑南區更名為「臺東區」,射馬干社被併入知本[8]。此時的卑南地區共轄以下村、社:
- 南鄉:卑南社、知本社、呂家社、檳榔樹格社、北絲鬮社、美和村[9]
大正九年(1920年)10月1日,原堡里鄉澚之行政區廢除,街庄社改為大字,原臺東區改為「卑南區」,隸屬於臺東廳臺東支廳,且區內部份獨立為「臺東街」。卑南區轄域內分為卑南、呂家、檳榔樹格、北絲鬮、知本、美和村等6個大字[9]。昭和十二年(1937年)10月1日,臺東廳施行街庄制,改支廳為郡、改區為街庄。卑南區因此改為「卑南庄」,隸屬臺東郡,轄域內分為卑南、利家、日奈敷、初鹿、知本、美和等6個大字,大字下的小字如下:
- 卑南:卑南、岩灣、白井
- 利家:呂家、阿里擺、太巴六九
- 初鹿:北絲鬮、班鳩
- 知本:知本、射馬干[10]
1944年12月1日,卑南庄廢庄併入台東街[11]。二戰後,卑南鄉脫離臺東鎮成立,除了原卑南庄的範圍,其也包含了原部分臺東郡蕃地,及原屬臺東街的上原、富原和部分加路蘭,而後又把美和劃屬太麻里鄉。1974年10月10日,卑南鄉的富岡、岩灣、南王、新園、建興、南榮、卑南、知本、豐田、建和村(大致是原卑南庄的卑南、知本)劃入臺東鎮,以使臺東鎮達到縣轄市改制的人口標準。
1898年[1]
|
1908年[5]
|
1920年[9]
|
1937年[10]
|
1944年
|
1976
|
區
|
街庄社
|
區
|
街庄社
|
街庄區
|
大字
|
街庄
|
大字
|
街庄
|
鄉鎮市
|
-
|
-
|
臺東街
|
富原村
|
臺東街
|
富原
|
臺東街
|
卑南鄉
|
第1區
|
利基利吉社
|
卑南區
|
利基利吉社
|
利基利吉
|
上原
|
第5區
|
加路蘭社
|
加路蘭社
|
加路蘭
|
加路蘭
|
臺東市、卑南鄉
|
第1區
|
卑南社
|
卑南社
|
卑南區
|
卑南
|
卑南庄
|
卑南
|
臺東市
|
知本社、射馬干社
|
知本社、阿朥班那社、射馬干社
|
知本
|
知本
|
阿里擺社、太巴六九社(新、舊)、迪化社、遵化社
|
阿里擺社、太巴六九社、呂家社
|
呂家
|
利家
|
卑南鄉
|
檳榔樹格社
|
檳榔樹格社
|
檳榔樹格
|
日奈敷
|
北絲鬮社、斑鳩社、理學社
|
北絲鬮社、斑鳩社
|
北絲鬮
|
初鹿
|
-
|
-
|
美和村
|
美和
|
太麻里鄉
|
蕃地
|
蕃地
|
臺東支廳蕃地
|
臺東支廳蕃地
|
臺東郡蕃地
|
卑南鄉
|
庄長
- 遠藤貞衛:1938年,曾任東勢郡役所警察課警部、臺東廳里壠支廳警部、卑南區長
- 佐竹光雄:1939年至1941年,曾任臺東廳庶務課、新港郡役所庶務課吏員
- 喜納朝祥:1942年至1944年[12]
設施
神社
- 北絲鬮社(1930年2月12日鎮座)
- 呂家祠(1930年2月13日鎮座)[18]:335
- 卑南祠(1930年2月12日鎮座)[18]:334
- 射馬干祠(1930年2月11日鎮座)
- 知本祠(1930年2月11日鎮座)[18]:332
參考來源
|
---|
臺東街 | |
---|
卑南庄 (1937-1944年) | |
---|
太麻里庄 | |
---|
大武庄 | |
---|
火燒島庄 | |
---|
蕃地 |
- 大南社
- マビカル社(近黃)
- ナポナポ社(那保那保,1942年併入近黃)
- トビロウ社(1942年併入近黃)
- ツダカス社(1942年~1943年併入近黃)
- パウモリ社(杷宇森/包盛,1943年部分併入新園)
- ビララウ社(密老老/比魯,1943年部分併入新園)
- トリトリ社(斗里斗里,1943年部分併入新園)
- チヨコゾル社(松武洛)
- カラタラン社(卡拉達蘭/介達)
- カアロワン社(卡阿路灣/嘉蘭)
- マリドツプ社(麻勒得伯)
- バジヨロ社(巴糾羅)
- トロコワイ社(1939年併入巴糾羅)
- マリブル社(麻利霧)
- ジヨモル社(九汶/賓茂)
- ボケツ社(1933年併入九汶)
- トコブルイビリ社(都飛魯,1941年併入賓茂)
- トコゴ社(讀古梧)
- ルラクシ社(魯拉克斯/歷坵)
- クダカス社(1934年併入大谷)
- トアカウ社(大狗)
- タリリク社(大里力/大谷)
- タイハンロク社(大板鹿/臺坂)
- チヨコブリ社(就固伏勒,1932年併入大板鹿)
- カケラブチヤン社(卡給拉夫查尼,1942年併入大板鹿)
- トコトコワン社(得固得固灣,1933年併入卡給拉夫查尼)
- ラリパ社(拉里吧)
- トアバル社(土阿巴魯/土坂)
- パリブガイ社(巴里布該)
- タバカス社(大蟒鴨)
- カクプラン社(阿烏福蘭)
- チョカクライ社(六禮灣/紹家)
- テノコ社(地努固,1932年併入六禮灣)
- 東テパパオ社(東大茅茅)
- 西テパパオ社(西大茅茅)
- コアロン社(姑子崙)
- キナバリヤン社(吉那發力樣)
- ポリガツト社(埔里雅)
- 出水坡社(1943年併入歷坵)
- チヤチヤガトアン社(茶茶牙頓,1932年~1933年併入出水坡與歷坵)
- アロエ社(阿塱衛/安朔)
- ヤユー社(椰油)
- イワタス社
- イラタイ社(漁人)
- イマウルツル社(紅頭)
- イワギヌ社(野銀)
- イラヌミリク社(東清)
- イララライ社(朗島)
|
---|
|
---|
1897年-1909年 | |
---|
1909年-1920年 | |
---|
1920年-1937年 | |
---|
1937年-1945年 | |
---|
註1:1915年自廳直隸析出 註2:1931年自臺東支廳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