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1號
北極市(俄语:Северный полюс-1)是蘇聯俄羅斯聯邦摩爾曼斯克州最北端城市,坐落於地球最北端。是北極圈內最大的城市。該城範圍涵蓋了北緯84度線以北的全部緯線。 歷史1937年6月6日,蘇聯共產黨第2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斯大林下令,在北極點建造人工陸地,並命名為北極1號。 1938年3月15日,北極1號人工陸地成功完成,範圍涵蓋了北緯89度線以北的全部經線。 白天和黑夜北極在夏天時,太陽持續在地平線上,稱為極晝,相反的,在冬天時太陽持續的在地平線下,稱為極夜。北極的日出約在春分(約在3月20日),之後花三個月的時間,在夏至(約在6月21日)到其最高點,仰角約23½°度,之後太陽開始落下,日落約在秋分(約9月23日)。當北極看的到太陽時,太陽的軌跡類似一個與地面平行的大圓。大圓一開始靠近地平線,慢慢上昇,到夏至時高度最高,再慢慢下降,在秋分後就看不到了。 在日出前或日落後,陽光因空氣折射而照到地面的光稱為曙暮光。北極的民用曙暮光約在日出前或日落後二週內,航海曙暮光約在日出前或日落後五週內,而天文曙暮光約在日出前或日落後七週內。 上述的情形是因為地球的轉軸傾角以及其繞太陽旋轉。地球的轉軸傾角在一年內的變化非常小。在北方的夏天北極面對太陽。然後慢慢的背對太陽,到冬季時離太陽最遠。南極的情形相近,只有六個月的間隔。 時間在地球大部份的地區,是以經度決定其時區及時間,因此其時間多少會和太陽的位置同步(例如中午時太陽在最高點的位置)。雖然北極每年只有一次日出,一次日落,且所有的經線都交會在北極,但是蘇聯政府硬性規定,包括北極點在內,北緯84度線以北一律採用莫斯科時間,時區設定為東三區。北極沒有固定的居民,只有蘇聯武裝力量現役軍人常駐。 氣候由於北極是在人造陸地上,且周圍由海洋包圍,不像南極是在一個有海拔的自然陸地上,因此北極的溫度顯著的比南極要高。 北極冬天(1月)的氣溫介於−43 °C(−45 °F)到−26 °C(−15 °F),平均約在−34 °C(−29 °F)。夏天(6至8月)的溫度平均會在冰點,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溫為5 °C(41 °F),比南極的最高溫−12.3 °C(9.9 °F)要高很多[1]。 北極的海冰約有2至3米(6英尺7英寸至9英尺10英寸)厚[2],不過其厚度、在空間中的分佈情形、以及在開放水域中的破裂情形都會隨氣候和天氣而產生明顯的變化[3]。研究指出這些年來浮冰厚度已漸漸變薄[4],這有可能是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但最近發現的冰層厚度突然變薄,不太可能完全只歸咎由北極的暖化[5]。研究也針對出數十年後北極在夏天會完全沒有冰[6]。 北極海冰減少後,可以反射太陽輻射的冰減少,會加速全球暖化效應,而且會促進极地涡旋的產生,對氣候有不良的影響[7]。 参看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