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龜隧道
六龜隧道是位於臺灣高雄市六龜區十八羅漢山的隧道,日治時期昭和12年(1937年)7~9月落成、10月21日通車。民國80年(1991年)後漸少使用逐漸廢棄。目前禁止一般遊客進入,欲進入需事先向屏東林管處提出申請。[4] 沿革日治時期六龜盛產樟樹,日治時期為解決伐樟樹製造樟腦油的交通障礙,遂建造「六龜道路」,包含穿通十八羅漢山礫岩地形的隧道,於昭和10年(1935年)起耗費三個年度開鑿,平田末治承包[1],至昭和12年(1937年)10月21日全線落成通車,共完成五處隧道,各洞高5.1米[5],其中第二隧道最短(42米),第三隧道北端外山勢最險峻[4]。 增建第五隧道起初長106米,北端出口非一路通行至六龜本地,而是由隧道口前不遠處下坡入溪底,橫跨過河床再上坡至一般道路(溪水暴漲時改以流籠接駁)。後經洪水沖刷出口斜坡至成垂直落差,致使乾水期車輛亦無法通行。二戰時期,因當時戰事緊張,日本人有隨時將重要物源、機具撤移至六龜地區各處囤積做預備,短時間內必須修復運輸暢通,故考慮建橋,但第五隧道原北口端已無腹地,且有再次沖毀之虞,遂於昭和17年(1942年)11月16日起[6],從第五隧道中間挖鑿叉路延長隧道為210米,成為最長隧道,並另開掘第六號隧道(134米),由陳耀春之父、大江組承包,於昭和18年(1943年)11月底竣工[2][3][5],該隧道內壁還是原始礫石洞壁。[4] 民國時期戰後,六龜隧道由臺灣省公路局接管保養,歷年來常因豪雨、颱風、山洪造成落石、山崩,特別是一隧入口和六隧出口處問題特別多,早期出入六隧的民眾,大多數人都曾有被困隧道中的慘痛經驗,還曾有因隧道崩坍造成交通中斷,歷時四個月才重建貫通的情形。[5] 災害修復
停用民國70(1980)年代起,假日前往六龜的遊客漸多,隧道內時常交通壅塞[8];另外,雙層遊覽車無法通過此隧道,故因應交通需要,省公路局自民國77年(1988年)5月21日起開工另闢外環路(今台27甲線),於民國80年(1991年)1月26日通車,總長2,100米[9][10]、寬8米,並於兩側栽植豔紫荊,增加美觀。自從外環道路通車以後,就很少車輛從六龜隧道內通過。 停用後的六龜隧道初期並未封閉,有關單位曾舉辦多項活動,例如民國88年(1999年)3月28日隧道健行、民國91年(2002年)2月元宵節點燈祈福、民國92年(2003年)2月28日隧道懷舊之旅[11][12][13]。 然而昔日六龜隧道外側的艷紫荊大道在民國98年(2009年)8月的莫拉克風災中溪水暴漲沖毀路基,已不復往昔[4],外環道中斷期間,救災車輛行駛已廢棄的六龜隧道,直至同年9月底溪底便道通車為止[14][15]。 目前隧道內因已依據「台灣林業經營改革方案」,設置了六龜「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禁止一般遊客進入,遊客欲進入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需15天前向屏東林管處預約申請。惟近期(2020年5月)曾辦理指定日期至十八羅漢山服務區臨櫃報名付費參訪。[16][17][18] 相關條目參考資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