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势神宫
神宮(日语:神宮/じんぐう Jingū */?)是位於日本三重縣伊勢市的神社,被定為神社本廳之本宗[1],即神社本廳所屬各神社的中心。在與其他帶有「神宮」名稱的神社區別時,又冠上地名稱伊勢神宮(伊勢神宮/いせじんぐう Ise Jingū)。無神階[2],在國家神道的近代社格制度中,被視為特別的存在,而不定社格。 概要主要由內宮皇大神宮與外宮豐受大神宮所構成。內宮祭祀天照坐皇大御神(即天照大神),外宮祭祀豐受大御神。此外尚有別宮、攝社、末社、所管社等一連社宮,亦總稱為神宮。通稱伊勢神宮125社。 伊势神宫的主体建筑形制为神道教的神明造,具体特点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主体建筑座落在高床上;屋顶正脊有横向的坚鱼木装饰,正脊两侧有交叉千木伸出屋面;屋顶两侧用栋持柱支撑;屋面覆盖白茅草。[3] 據傳天照大神令天孫天津彥彥火瓊瓊杵尊帶稻種植大地上,並與大和民族約定生生世世務農。以故將初次收成之稻穗獻予天照大神的「神嘗祭」正是伊勢神宮最重要的神事。由於天照大神被視為日本皇室的氏神,因此伊勢神宮自古以來便與日本的皇室與朝廷的權威緊密結合。伊勢神宮的祭主(最高神職)與大宮司(實際的首席神職),分別由上皇明仁長女黑田清子、以及小松舊侯爵家家主小松揮世久擔任。 伊势神宫保存着象征日本皇权三神器之一的八咫镜,據《日本書紀》記錄天照大神在天孫降臨之際曾詔:「視此寶鏡,當猶視吾。可與同床共殿,以為齋鏡。」
祭神歷史起源
據《古事記》、《日本書紀》,天孫降臨之後,天皇將天照大神祀于宮中,直至崇神天皇畏懼神威,而將之遷出別祭。垂仁天皇(紀元前69年-70年?)皇女倭姬命為尋求令天照大御神鎮座之地而遍旅國中。倭姬命自倭國,順次移經丹波國、倭國、紀乃國、吉備國、倭國、大和國、伊賀國、淡海國、美濃國、尾張國、伊勢國等地。在伊勢國內,天照大神詔:「是神風伊勢國,則常世之浪歸國也,傍國可怜國也,欲居是國。」遂于現今五十鈴川畔以「五十鈴宮」之名鎮座。于時也垂仁天皇26年[4]。移動之間,暫時鎮座之處被稱作元伊勢。然而此乃根據記紀神話典籍之紀錄,並無考古學資料之佐證。
外宮以雄略天皇22年[5]7月自丹波(丹後)比沼山頂遷至伊勢山田為起源。不過記紀並未紀錄外宮遷座之事。 古代禁斷私幣。 伊勢神宮為皇室氏神,除天皇、皇后、皇太子以外不得奉幣。 實際上,自持統天皇次代的天皇至孝明天皇之間,歴代天皇並未親自參奉伊勢神宮。期間則有齋王制度,每年進行2回奉幣。而後醍醐天皇之時,齋王制度于末代齋王祥子內親王之代廢止。其後直到明治為止,皇室人員與伊勢神宮之關係可謂斷絕。 中世隨著朝廷衰微,伊勢神宮從皇室專屬之氏神,轉變為鎮守全日本之大神,而為武士所崇敬。在神佛習合之教説中,為神道側最高位的神祇。此外,外宮則有度会家行所倡導之伊勢神道(度会神道)。隨著戰亂擴大,神宮領亦遭侵略,神宮因失去經濟基礎而衰微,式年遷宮亦不得不停止。獲得神宮之信徒,于各地組織講席的御師在此抬頭。 近世御蔭參風行。許多民眾在短期之間參詣神宮。 近代
年表
神宮125社由神宮所管理之宮社共有125座,俗稱神宮125社。125社之頂点為外宮、內宮兩座正宮,尚有14座別宮、43座攝社、24座末社、42座所管社。在伊勢市之外,分布于度會郡大紀町、玉城町、度會町、志摩市磯部町、松阪市、鳥羽市、多氣郡多氣町等4市2郡之間。 正宮別宮別宮即分宮之意,在神宮之社宮中,其所受之崇敬僅次於正宮。
攝社記載于延喜式神名帳內之神社(除正宮、別宮之外)稱為攝社。就定義而言攝社皆為式內社,然而卻幾乎在戰國時代中廢絕,直至江戶時代的1630年代到明治初期的1870年代才再度復興,故部份為式內社之比定社。
末社記載于神宮儀式帳中之神社(除正宮、別宮、攝社之外)稱為末社。
所管社除正宮、別宮、攝社、末社以外之神社稱為所管社。
神宮林神宮所有地多半為森林,俗稱神宮林,神宮本身則稱之宮域林。神宮林以神路山、島路山、高倉山為主体、面積為5,410公頃。蓋分為約2,500公頃之天然林、與預定用於將来神宮式年遷宮而進行檜木植林之人工林兩種。 式年遷宮神宮本殿每隔二十年,依原型進行重建,稱為神宮式年遷宮(或稱式年遷宮、正遷宮)。按太神宮諸雜事記記載,式年遷宮制度定於天武天皇十四年,于持統天皇四年進行第一回遷宮。延曆儀式帳亦記載:「常限廿箇年一度,遷奉新宮。置造宮使,補長官、次官、判官各一人,主典二人,木工長上一人,番上工卌人。」推測遷宮之原因為保持社殿清淨、莊嚴,以及與掘立柱建物式伊勢神宮建築的耐用年數有關。此外,亦包括承傳唯一神明造之建築技術與傳統工藝等意味。重建後的汰換建材將分與神宮內其他社殿與施設所用,或讓予日本各地神社以重複利用。 式年遷宮始於690年,至今已經延續一千三百餘年,第六十一次遷宮為1993年10月2日。最近一次(第六十二次)遷宮於2013年10月2日舉行。 句季祭事
毎日祭事
文化財國宝
重要文化財
登録有形文化財
選擇無形民俗文化財
史跡(國指定)
交通
圖廊
參見脚注
文献
相關文獻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