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區行人天橋系統中區行人天橋系統(英語:Central Elevated Walkway),又稱中環行人天橋網絡,位於香港島中西區的大型行人天橋網絡設施;部分路段靠近維多利亞港,可飽覽維港景色。此系統以國際金融中心商場和交易廣場作中心,並分為東南西北四方向的行人天橋段。 系統由香港政府及中環各大地產發展商分期互聯建成。發展商包括香港置地、怡和、信德集團等(亦因此不同路段有不同設計;出現全球較罕見的多於一個發展商同時合作興建行人天橋),在部份地方設有樓梯及電動扶梯方便行人,而部份連接兩座大廈的天橋則設有空氣調節。 在金鐘一帶有另一個行人天橋系統,經由炮台里、皇后像廣場或中西區海濱長廊(中環段),中途經過美國銀行中心、穿過金鐘廊等,與中環的行人天橋系統連接。 歷史1960年代,香港置地興建文華東方酒店及重建太子大廈,並將兩幢大廈以行人天橋連接,以便酒店住客透過行人天橋到太子大廈基座商場購物消費。有關天橋於1965年落成,為香港第一條空調行人天橋,亦為中區行人天橋網絡的雛型。1970年代,香港置地在當時的中環海旁興建康樂大廈(今怡和大廈),以及重建區內舊式的商廈,為方便行人來往,以及帶動人流前往其商場置地廣場,便在其發展的大廈之間興建多條行人天橋連接。1980年代初,交易廣場落成後,政府興建了一條行人天橋連接置地天橋,並沿海旁向西擴展,連接當時的中環碼頭及上環信德中心。一些位於德輔道中及皇后大道中的大廈,如渣打銀行大廈及中匯大廈,亦興建了行人天橋連接置地的物業,成為網絡的一部份。 1993年,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啟用,並經恒生銀行總行連接至行人天橋系統,以皇后大道中為起點,貫穿中環多條狹窄的街道至干德道止[3]。該自動扶梯系統為世界最長的扶梯系統。[4][5]1998年,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及機場快綫香港站落成,部份沿干諾道中興建的行人天橋拆卸,改為連接國際金融中心。2000年後,政府再興建一條平行的天橋連接環球大廈與交易廣場。 1990年代初,一群日本的學者以當時的中區行人天橋系統研究天橋系統對城市發展和規劃的重要性,並繪製了有關地圖,稱之為「上の道」(Ue-no-michi)[6]。 2010年代,因應興建中環及灣仔繞道,來往郵政總局及中環碼頭的行人天橋需要改建。 2012年8月,政府推出人人暢道通行計劃,盡可能為全港的行人天橋及隧道加建升降機連接地面和天橋(見下段)。 2017年,盈置大廈業主與政府達成協議,以補地價港幣8159萬元代價興建連接盈置大廈與恒生銀行總行的行人天橋。[7][8] 2024年9月20日,連接海富中心及對出橫跨夏慤道行人天橋的通道開放。 加設無障礙設施以下為在計劃下加建的設施:
註:第三階段計劃沒有包括中區行人天橋系統的行人天橋 功能中區行人天橋系統是吸引人流客流的有利設施,實行人車分隔,一方面令行人有一個交通安全及舒適的環境,另一方面增加汽車流動速度。同時供觀賞城市景色的機會,吸引遊客及消費。此外,部份橫越電車路軌上空的天橋底部,亦會加設支架懸掛架空電纜。 中環系統連接範圍
連接建築物
金鐘系統離開中環核心區的天橋網後,透過中環站到達遮打花園後上樓梯進入中區行人天橋系統的金鐘系統的首站美利道停車場大廈,向海的方向可以到和記大廈及友邦金融中心,或再接中環站,向山的方向可以到長江集團中心、花園道三號及香港公園(紅棉道入口),而直接穿過停車場大廈,到達東昌大廈,之後向海的方向可以到遠東金融中心、海富中心、香港政府總部及中信大廈。向山的方向可以到力寶中心、金鐘廊、太古廣場、金鐘道政府合署及香港公園(法院道入口),並透過太古廣場的地下通道到達金鐘站或位於灣仔的太古廣場三期及前稱寶華大廈的皇后大道東46-56號(興建中)。 範圍
連接建築物
嚴重意外
公眾活動
相關條目註: 斜體為建築中/規劃中 本地
外地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