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三叉河橋
台鐵下三叉河橋是位於台灣苗栗縣西湖溪上的一座鐵路橋樑,連接苗栗縣後龍鎮龍港車站與通霄鎮白沙屯車站,1988~1990年於舊橋上游側重建新橋。 沿革與設計第一代橋海線鐵路後龍~公司藔(今龍港站)~白沙屯~新埔~通霄~苑裡間路段自1920年5月開工興建,其中公司藔(今龍港站)至白沙屯間跨越西湖溪的「下三叉河橋」,原本設計為每孔跨度19.2公尺的上承式鋼鈑梁橋9孔,橋墩沉箱深度9公尺,但為防範洪水氾濫侵襲橋梁,變更設計為12孔鋼鈑梁橋,於1920年11月動工[3],1922年完工,並隨著海線鐵路於同年10月11日全線通車而啟用。[4] 戰後第一代橋因靠近海邊,鋼梁鏽蝕,自1950年2月4日起抽換鋼梁[5]。另本橋於1959年八七水災時,遭洪水沖毀橋梁北方(龍港站方向)3孔橋墩,鋼梁流失,台鐵局自同年10月下旬起重建該3孔橋墩並再增建1孔,變為13孔橋,全長257.2公尺,於隔年6月7日完成[1][6][7][8]。 由於下三叉河橋位於海口,橋墩橋台受海水侵蝕,風化嚴重且已龜裂,復因建造時期植根不深,歷年迭經水流沖刷覆土更淺,所以在1983年加固P4~P9以及P12號橋墩,並抽換鋼梁7孔,以維持行車[1]。 1978年6月1日,包含第一代橋在內的海線鐵路完成電氣化接電試車,本橋增設電車線電桿等設備[9]。 第二代橋日本時代後期及戰後,台鐵局陸續改建或補強老舊鐵路橋梁,並自1980年代起,大規模重建舊橋,除了已完成重建者[註 1]之外,計羅列出29座橋梁,分別納入「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及「五大橋梁重建工程」兩項計畫[12]。其中龍港站至白沙屯站間的下三叉河橋改建,屬於「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項目。新橋(第二代橋)建造於第一代橋上游側約40公尺處,由中華顧問工程司細部設計、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工程處承包,下部結構為單圓柱懸臂式RC橋墩、基礎為直徑5.5公尺沉箱(深度20公尺),而上部結構則為簡支預力箱型梁,梁底規劃距河面8.6公尺,比第一代橋高出3.42公尺。 第二代橋全長297公尺,計15孔橋孔,每孔跨度19.8公尺,此外配合海線鐵路部分路段複線化,採複線橋梁設計。該橋自1988年4月4日開工,1990年12月15日完成東主正線通車並停用第一代橋,隔年(1991年)2月9日完成西主正線通車[1],隔日龍港站至白沙屯站間啟用雙單線中央控制行車制(CTC)行車[13]。 近況
其他紀事
相關條目參考文獻
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