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號列車
「三次」(日语:みよし Miyoshi */?)是西日本旅客鐵道(JR西日本)在1985年至2007年之間,於廣島至三次/備後落合之間行走,途經藝備線上行走的急行列車。在本條目內,將會記載過往行走芸備線至木次線之間之優等列車沿革。 概要此列車前身是陰陽連絡線之一的急行列車「千鳥」,其運行區間縮短而成。於1985年,「三次」開始運行。於2000年,成為了藝備線急行列車的總稱,在最頂盛時期設有4往返班次。但是,由於沿線住民要求增加不需急行費用的快速列車班次,加上高速巴士加入競爭,使「三次」的平均乘車率下降。隨後由於車輛開始老化的關係,於2007年7月1日廢止。 關於「三次」(みよし)的列車愛稱,由來是使用了藝備線其中一個途經的城市三次市。 廢止之前的運行狀況備後落合站/三次站至廣島站之間設有4往返班次,當中備後落合站至三次站之間為普通列車。在列車編號方面,三次站至廣島站之間使用班次編號+810,來往備後落合站的列車中,在備後落合站至三次站之間直通的班次,其列車編號是班次編號+1820。來往備後落合站的班次中,可於備後落合站轉乘列車前往新見方向,整段行程需時4小時。 來往三次站至廣島站之間的所需時間為1小時10分至20分。在2006年3月17日前,設有班次只需60分鐘行整全程,但發生JR福知山線出軌事故後,使所需時間有所增加。 停車站備後落合站 … (各站停車) … 三次站 - 甲立站 - 向原站 - 志和口站 - (下深川站) - (安藝矢口站) - (矢賀站) - 廣島站
使用車輛「三次」列車使用3列(主要使用2列,1列作為後備)KiHa 58系柴油列車2卡編成,通常使用2卡車廂。全車只有普通車自由席,並沒有指定席。 當時,在急行型車輛Kiha28、58系柴油列車中,只有在「三次」列車使用。隨著列車廢止,急行型車輛不再行走急行列車班次,而日行的急行列車也被消滅[1]。在多客時期,會增加2卡車廂至4卡編成,此外由設有團體運送事情時,增加入専用車輛,以6卡編成運行。 Kiha58車輛也會執行普通列車班次,在早上,為了不需要執行不載客班次,設有從三次往廣島的2829D班次及廣島往三次的1866D班次。在尾班車中,設有從三次往廣島的1877D班次(截至2007年3月18日的時間表修正前)。 藝備線、木次線的優等列車概説千鳥在太平洋戰爭後,被投下原子彈的廣島市開始急速復興,通過在該處政府機關,開始成為中國地方的中心城市。此外,過往只有在京阪神方向連接山陰地方的高交通需求。但是,廣島的陰陽連接鐵路線中,藝備線、木次線和伯備線均已全線開通,但是在戰後卻沒有設立優等列車,只有較慢和較少班次的普通列車行走。 由於國鐵沒有因應新需求而採取對應的措施,在1950年(昭和25年)10月,一畑電氣鐵道松江至廣島之間行走的急行巴士開始運行。在下午和晚間各有1往返班次,並使用新式大型巴士。盡管道路狀況較差,路線需經過山嶺,大約200公里的路程需時6小時30分,但是成功吸納了直通乘客乘坐。 另一方面,在開辦松江至廣島之間的巴士路線前,在1950年6月,國鐵巴士路線雲藝線,開設於出雲今市(現時:出雲市)至備後十日市(現時:三次)之間行走的夜行班次,以方便連接藝備線。由於一畑電鐵巴士的成功,國鐵也準備開辦山陰至廣島的直通列車。在1953年(昭和28年)11月,開設臨時快速列車,於米子站至廣島站之間行走,當中途經兩地方之間鐵路最短路線木次線。此列車以松江城的別名千鳥城(日语:ちどり)而命名。在1955年(昭和30年),夜行列車「夜行千鳥」(日语:夜行ちどり)也開始營運。 當時整段旅程均由蒸氣機車牽引鐵路客車,由於在木次線內設有急彎和陡峭路段,在簡易線使用的小型機車C56形牽引經過以上路段時,只可以以3卡編成(當中二、三等共用車廂)運行。此外,「千鳥」與「夜行千鳥」是使用同樣編成。 在1959年(昭和34年),列車升格為準急列車並成為定期列車,使用車輛為準急用,設有2台強力引擎的列車的國鐵KiHa 55系柴油列車。實現列車無煙化和速度大幅度提升,使隨後在該地區的本地優等列車中,基本上使用柴油列車。在1962年(昭和37年),「夜行千鳥」被整合至「千鳥」而廢止。「千鳥」合計設有2往返班次。由於使用柴消列車行走,因此不需要機車牽引,客車內面積增加,並且可容易進行分離和結併作業。在木次線內的出雲坂根站及三段折返線中,採取了對策使可支援更長的「千鳥」列車,提高運輸能力。 在1966年(昭和41年),列車升格為急行列車。在1968年(昭和43年),在藝備線、木次線內運行的急行列車愛稱統一為「千鳥」,共設有3往返班次。在米子鐵道管理局管轄範圍內,急行「千鳥」是擁有最傑出乘車率的列車。由於在繁忙時期的運輸能力不足,加設了上行(往米子)臨時列車「夜行千鳥」,並3班運行廣島與山陰地方之間。隨後,上行在「夜行千鳥」的尾段中,松江至鳥取之間變為普通列車(米子起為快速列車),使同時擔任通勤運輸的任務。同時,在山陰本線行走的「三瓶」,其附屬編成於米子分離,隨後與「夜行千鳥」結併,以7卡編成運行。 在1972年(昭和47年)起,伯備線成為了連接中國地方與山陰地方的主要路線,加上在1975年(昭和50年)3月,山陽新幹線全線開通,以及中國自動車道與國道54號的工程竣工,使「千鳥」的客量下降。在1980年(昭和55年),「夜行千鳥」廢止。在廢止前,「夜行千鳥」每日收入為20萬日圓。在1985年(昭和60年),部分「千鳥」班次的運行區間再縮短,其列車改名為「三次」。「千鳥」減至只剩下1往返班次。在國鐵分割民營化後仍繼續運行,在1990年(平成2年),「千鳥」不再在木次線行駛,「千鳥」的運行區間縮短至備後落合站至廣島站之間。在2002年(平成14年)7月,維持「千鳥」的運行區間,但部分區間轉為普通列車,並同時整合至「三次」列車。 隨後在「廣島縣地方旅遊活動」的其中一環,在2013年(平成25年)8月31、9月1、7、8日開設復興急行「千鳥」,每日1往返班次於廣島至三次之間行走。車輛使用過往急行型柴油列車色風的KiHa48形2卡編成,全區間中全部車廂為指定席[2][3]。停車站為下深川、志和口、向原、吉田口和甲立。 帝釋在1962年3月,開設了準急列車於岡山站至廣島站之間行走,途經伯備線和藝備線。列車愛稱「帝釋」(日语:たいしゃく)是來自東城站 (日本)西南方的帝釋峽(日语:帝釈峡/たいしゃくきょう)。在岡山站至新見站之間與「宍道」結併,並在新見站進行分離和結併作業。在新見站至三次站之間使用KiHa 20形卡編成運行,在1966年升格至急行列車。在1968年與「比婆」整合,「帝釋」合共設有2往返班次。 在1972年伯備線內削減班次,所有「帝釋」班次統一為於新見站至廣島站之間運行,並維持設有2往返班次。隨後由於與鐵路線並行的國道與部分中國自動車道相繼開通,在1980年,部分區間變為普通列車運行。在1985年,削減1往返班次以迎接國鐵分割民營化。在1991年,運行區間縮短至備後落合站至廣島站之間。在2002年,整合至與運行區間相同的「三次」列車,「帝釋」廢止。 白霧在1962年3月,「千鳥」增加班次,其班次名為「白霧」(日语:しらぎり),於米子站至廣島站之間運行。當時,「千鳥」是途經藝備線和木次線,「白霧」則途經伯備線和藝備線。經木次線的行駛距離為242.3公里,經伯備線則為244.3公里,兩者相差無幾。但由於伯備線的走線較好,因此米子站至廣島站之間,「白霧」的所需時間比「千鳥」縮知30分鐘以上。 在1966年升格至急行列車,並維持相同運輸區間,在1968年整合至「千鳥」,「白霧」廢止。 因幡在1964年10月至1968年10月之間,開設了準急列車、急行列車「因幡」(日语:いなば),於鳥取站至廣島站之間行走,以協助乘車率高的「千鳥」。在廣島站往鳥取站的班次為夜行列車,在1966年升格至急行列車,最後在1968年廢止。 比婆在1967年10月起的1年之間設立的急行列車。於新見站至廣島站之間行走,只有1往返班次。此列車只於藝備線中行走(嚴格上新見至備中神代之間是伯備線路段),方便了轉乘木次線和伯備線的列車,連接中國地方和山陰地方。。新見駅6時30分発で、広島駅には9時58分に到着するダイヤは好評で、三次駅 - 広島駅間の乗車率は高かった。 列車名稱「比婆」(日语:ひば)的由來,是來自廣島縣、島根縣與鳥取縣三縣之間的比婆道後帝釋國定公園比婆山。 山之湯為了促進廣島站來往湯原溫泉與奧津溫泉的觀光需求,在1972年3月至1980年10月之間,開設了急行列車,於津山站至廣島站之間行走,途經姬新線和藝備線。但是,由於列車的運行速度慢,加上在1979年10月部分中國自動車道開通,最後於1980年10月廢止。 沿革
注腳
参考文獻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