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碼
DX碼(Digital indeX) ,是由柯达在1983年3月時發明,印在135和APS格式的底片殼上的一種標記。它由數個不同的部份所組成,包括了底片邊緣、齒孔外側的負像條碼;底片殼上給自動相機讀取的CAS(Camera Auto Sensing)金屬條碼,還有一條印刷在底片殼上,給沖印機讀取的條碼。 底片殼上的印刷條碼由印在出片口旁的ITF條碼和數字組成。六位數字分別代表製造廠商(頭位)、由I3A指定的DX號碼(中間4位)和底片張數。除了辨認製造廠、底片種類外,還能讓沖印機正確的處理不同底片。(科達 美國專利第4,965,628号) DX底片邊標示在每格135底片的齒孔之下都有印上DX底片邊碼。底片邊碼要在底片沖洗後才可見。它是製造時投影在底片邊上的負像,用以辨識每張照片,並讓每格照片在放相時能妥善對齊。它包含了兩行平行的條碼,其一是同步時間用,另一行包含了種類、製造商及格數等底片資訊。(科達 美國專利第4,965,628号) DX相機自動辨識底片暗盒外印有可供相機辨識的CAS條碼 (DX Camera Auto Sensing),讓相機可以自動決定ISO值、內含的張數和曝光寬容度。第一部可自動讀取DX碼的的相機是1984年的 Konica TC-X SLR 和 Pentax Super Sport 35 (PC 35AF-M)。[1] . CAS的原理是在金屬製的底片暗盒上,將導電或絕緣的塗料印成 2x6 的格狀,而相機上的電子接點就可以讀取條碼。大多數相機只讀取一部分的條碼,通常是ISO值的部分。還有一些入門相機只讀取更少的接點,就能分別出最常用的ISO值。例如100, 200, 400, 800僅憑S1和S2接點即可分辨。 電子接點在底片暗盒上印有二列六行的長方形區域。把凸出的捲軸朝左邊時,最左側兩格接點都是基點,它們總是印著導電材料。上排剩下的五格用以編列32種可能的ISO值,但只有 ISO 25 到 5000 、以 1/3 EV 遞增的24種數值被編碼。這些編碼並不嚴格遵守二進制。 第二排的頭三碼可以分辨底片是 12, 20, 24 或是 36 張裝。最後兩碼編了四種曝光寬容度。 多數相機只讀取第一列的ISO值。 圖表狀(捲軸朝左):
G是接地點,S是ISO值,L是底片長度,T是曝光寬容度。 讀取DX碼(白色格子為金屬觸點)
參見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