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e du Ciel(法文,《天空之圖》)和攝影目錄(或AC,《攝影星圖》)是兩個不同元件聯結在一起的龐大國際專案,計畫於19世紀末期啟動,目的在製做亮度達到11或12等,包含數百萬顆微弱恆星位置的星圖。來自世界各地的20個天文台參與這一個持續了數十年的龐大觀測計畫,並且拍攝了超過22,000張攝影乾片。然而,或許是因為計畫的規模過於龐大,專案只獲得了部分的成功,Carte du Ciel的組件始終未能完成,而攝影星表的部分已經機乎被忽略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但是,1997年依巴谷星表的出現,使得這些走入歷史的乾板再度獲得重要的發展。
首先,這份攝影星圖,整個天空都將拍攝到11等星,並提供參考恆星位置的目錄,以填補中星儀和子午環儀的觀測只能達到8等星的空隙,這將提供恆星位置合理的網路密度,又可以做為測量其他暗淡天體位置測量時的參考系統(the Carte du Ciel)。世界各地不同位置的觀測站被分配觀測不同緯度的天區(見附表)。天文目錄上的乾片一般都是曝光6分鐘,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拍攝、測量和完整的印製。他們在20世紀的第一季完成,產生了一系列星等達到11.5等的恆星位置。
第二個目標,第二組的乾片,有更長的曝光時間和較小的重疊區域,星等將達到14等。這些乾板將複製和製作出一組星圖,the Carte du Ciel,相較於過去,將直接從中星儀觀測到的天體座標轉換成星圖。多數的Carte du Ciel使用3張間隔20分鐘曝光的乾片,每次位置偏移10秒弧的等邊三角形,使它很容易將恆星從乾片的瑕疵和小行星中分辨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