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式多用途導彈系統
96式多用途導彈系統(96式多目的誘導弾システム,Type 96 MPMS,96-shiki tamokuteki yūdō-dan shisutemu[4])是一款由日本重工業企业川崎重工在1990年代後期研製和生產、陸上自衛隊的導線制導式反坦克/反舟艇导弹系統。它亦是第一款採用了完全數位控制界面的日本導彈系統。在陸上自衛隊的行列中,96式又被俗稱為ATM-4、KAM-20、MPMS。96式專門被自衛隊所使用,而且由於受到日本国宪法的限制而不會遠銷海外。 歷史1986年,陸上自衛隊地面研究與開發司令部開始研發96式多用途導彈系統;並於10年後的1996年制式化。 概述96式多用途導彈系統所裝有的大型彈頭,可以從頂部直接打擊大部分坦克,但它也可以在必要的緊急情況以下用於反直升機的用途。光纖連接著飛行中的導彈內裝的紅外攝像機以及其制導系統。它也可作垂直發射,而光纖電纜會在飛行時從導彈尾部拉出來。 多用途導彈能夠打擊發射點視線以外的目標。雖然並未正式公佈其打擊範圍,但判斷為10公里或更遠。該導彈採用了光纖自主追蹤紅外成像制導系統,藉由在彈尖裝有的、由日本電氣生產的高分辨率紅外線導引頭兼成像監視器搜索到目標的圖像信號,並且通過光纖發送到地面的制導裝置。射手將導彈發送過來的圖像確認為電視圖像以後,發出跟踪的指令。[5]導彈是由操作員在發射平台(载具)以內,由於並無必要將發射器暴露於敵人的視線範圍以內,這樣能夠防止敵方的反擊並且提高部隊的生存能力。 它是由發射器、地面制導裝置、射擊指揮裝置、情報處理裝置、裝彈機和觀察裝置組成的系統,其中情報處理裝置與裝彈機安裝在73式大型卡車(31⁄2噸貨卡)以上,而其他則安裝在高機動車以上。因此,每個發射班是由6輛車輛所組成。[3][5]發射器的導彈發射箱可裝填6枚導彈,重新裝填時與裝彈機替換掉每個發射箱。 六發式導彈發射器安裝在高機動車以上,發射時,以千斤頂固定車身、展開噴射氣流偏向板並且控制於發射器的仰角。[6]當發射導彈以後,兩組4枚,總共八枚尾翼就會展開。當對上目標時會採用從装甲比較薄弱頂部打擊的飛行路徑,先快速往上飛至其上空,然後從銳角向目標急劇落下。事實上其彈頭在用於攻擊主戰坦克在內的所有車輛時都顯得過大,因為它從設計上也旨在摧毀包括氣墊船在內的登陸艇(例如LCAC)。[5]日本自衛官估計,被96式多用途導彈系統直接擊中薄弱的頂部裝甲的坦克,並無任何存活的可能性。即使是複合裝甲等特殊防備亦可擊破。這是導彈從頂部打擊坦克的結果,那部位並不可像坦克的前部和側部那樣受重裝甲所保護。根據目標,亦可設定其引信的延遲時間,用以在打擊船隻時將引爆時間延遲至深入目標內部時。[5]地面制導裝置對於該導彈的引導可是不可或缺,發射器與地面制導裝置之間必須準備好能夠鞏固地相互連接的光纖。[6] 美國和歐洲亦有研發光纖導線制導式導彈,但直到2009年才只部署了96枚。1990年,美國自主研發的MGM-157 EFOGM被下令取消;2003年,由歐洲多國聯手研發的波吕斐摩斯多用途導彈的計劃亦被取消。 由於日本本土的演習場的實彈訓練和訓練內容都受到限制,事實上自衛隊需要將其帶到华盛顿州的亞基馬培訓中心進行相關的射擊訓練。[7][8][9]對海上目標的射擊訓練則是在佐多射擊場以內所進行的。 最初,該導彈從系統發展的經緯而言是79式反載具飛彈(79式反舟艇及反坦克導彈,重型MAT)的後繼型導彈系統,[5],但目前,由於採購以後的交付數量和預算之間的關係,它已經並非後繼型導彈系統,而是獲配置於一款全新的導彈類型。這是因為採購以後的交付給一支射擊班(一支射擊排由五支班所編成)的系統設備和載具的所需經費總計大約27億日元(2012財政年度),因而導致79式反舟艇及反坦克導彈和87式反坦克導彈(中型MAT)的後繼彈型中程多用途導彈獲採用以後就被提議部署以上彈型的部隊。 它被設計為用以摧毀登陸以前的所有遠程目標,比如兩棲裝甲戰鬥車輛或小型登陸艦。[10]射手執行目標選擇及獲取,並且由自動跟踪器鎖定成像以上的目標。跟踪命令被轉發到用作中繼的地面站計算機,而地面站計算機會將轉向指令數據經光纖電纜發送到導彈以引導其飛行。 2012年(平成24年)時共收付了37套。[11] 配置![]() 每個系統都由以下5種類型加上裝彈機(LDU)、共6輛載具組成一支射擊班單位。[6]
部署單位/機關
過去曾裝備的單位
使用國
流行文化登場作品
參見
資料來源
參考文獻
外部連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96式多用途導彈系統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