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泰國參議院選舉
2024年泰國參議院選舉(泰語:การเลือกสมาชิกวุฒิสภาไทย พ.ศ. 2567),為2024年6月26日泰国根據2017年泰國憲法而舉行的首次參議院選舉。根據該憲法,泰国过渡参议院任期在2024年5月10日屆滿。下一屆參議院由200名參議員组成,但無法投票選出下一任總理。 此次選舉是首次采用2018年《参议员选举组织法》而成的選舉,參議員將從眾多独立候選人選出。且因投票制度的复杂、不透明和混乱而被稱作「世界上最複雜的選舉」。[1] 背景泰國參議院自1947年成立以来经历了几次改革。参议员通常透過任命、直接选举、間接選舉或上述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所產生。在2014年泰國政變後頒布的2017年泰國憲法中,全國維持和平秩序委員會將任命任期5年的泰国过渡参议院,之后将设立“常任”参议院。 过渡参议院共有250名參議員,當中50席由選舉委員會指定,另200席由軍政府任命[2],他們有權與众议員一起投票選出總理。过渡参议院2019年眾議院選舉時支持巴育·占奥差,在2023年眾議院選舉後支持赛塔·他威信。在2023年总理选举期间,这项规定引起爭議,当时参议员拒绝支持披塔·林乍伦拉,尽管绝大多数众议员支持他。 [3] 过渡参议院于2024年5月10日任期届满后,下一届参议院将通过复杂的间接选举制度产生,旨在建立一个专家统治的参议院。 此次選舉首次采用該制度。 2023年眾議院選舉帕拉育·詹歐查所領導的统一泰国建国党在2023年众议院选举時被以为泰党和前進黨為首的反對黨擊敗。[4][5]前进党赢得最多席次,为泰党位居第二。由于保守党参议院的反对,前进党领导人披塔·林乍伦拉未能当选总理,两党组建联合政府的努力也宣告失败。[6] 後來为泰党放棄與前進黨結盟,改與另7個政黨結盟[7],並推舉赛塔·他威信為總理候選人。[8] 赛塔獲得保守的泰自豪黨和泰國家發展黨的支持,以及和帕拉育·詹歐查結盟的人民國家力量黨和统一泰国建国党等政党的支持。[9] 選制泰国參議院由200名參議員组成,由20個不同專業或生活領域人士选出。[2][10]它是一个无党派机构,所有候选人都以無黨籍参选。参议员任期五年,任期结束后不得連任也不得再次參選。該规则由2018 年《参议员选举组织法》规定。 [11] 候选人必须是泰国公民且在泰國出生,年龄至少 40 岁,并在其專業领域拥有至少10 年的经验。这 20 个团体包括:
參選人必须在他們的選區出生或是居住2年以上,且须支付2,500泰铢作為申请费。[1]候选人不能加入任何政黨,而公务员、现任和前任国会议员、前政府部长、前地方行政人员、5年內曾擔任政党高層者、参议員候选人的一等親及配偶以及过渡参议院议员等禁止參選。 参议员从申请人候选人中选出,没有任何非候选人参与。每个候选人申请代表 20 个符合资格的团体之一,每个团体将选出 10名参议员。投票共分为六轮,其中区级、省级和国家级各两轮。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候选人本人之外,民眾无法观察投票过程。 選舉制度在区级选举中,每个区共有60名候选人,候选人将在自身所屬的團體内投票。各選區、各團體得票數前五名将晋级第二轮。第二轮,候选人會被分配到除了自身團體以外3至5个團體,并为这些團體中的候选人投票。各選區、各團體得票數前三名候选人将晋级。 省级选举于6月16日进行。由于各省选区数量不尽相同(3至50个之间),因此各省候选人的数量也会有很大差异。候选人将首先将自身團體内的候选人人数缩小到5人,然后他们会再次投票给其他團體的候选人。他们可能会被分配到跟区级的相同或不同的團體投票。每个省各團體共2名候选人,全国共有3,080名候选人。 在來是全国投票,剩下的3,080名候选人将重复團體内和團體间投票,在20个團體中各选出10名参议员。 每个候选人可以投票的候选人数量根据轮次不同而不同。该系统适合于有限投票。在区级和省级选举中,每个选民在其组内有两张选票,在组间选举中有一票。在国家层面,一个选民在组内选举中可以有十票,在组间选举中可以有五票。获得最多选票的候选人将获得晋级资格,其他候选人将被淘汰。当选所需的票数没有最低门槛。候选人可以在组内选举中投給自己。一名选民不得对同一候选人投多票。候选人无需用尽所有选票。
各省参议员统计
批評该选举制度存在争议,被稱为“世界上最复杂的选举”。 [14] 另有批評稱该選制容易被操纵,由于任何符合资格者皆可参选,区级选举可能会被操纵,以确保特定候选人当选。 2018年过渡参议院选举也采用了类似的制度,尽管大多数参议员最终是由军政府选出的。参与这一过程的候选人指控贿选,称其期望的候选人利用其专业关系当选。[15] 结果选举委员会于7月10日公布当选参议员名单。[16]
後續200席參議員中,支持軍方、保皇派等保守參議員在議會中取得約150席,而進步派只取得約30席。[17][18]這導致未來進步派修憲將困難重重。[15] 參考文獻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