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靈芝
黃靈芝(1928年6月20日—2016年3月12日),台灣作家、雕刻家,本名黃天驥。台灣台南市,為臺南文人、實業家黃欣之子。畢業於台南市花園尋常高等小學校、台南第一中學校,台灣大學外文系肄業。 生平簡歷以日文創作為主,作品包括俳句、短歌、評論、詩、小說與散文。以1951年投稿日文報紙《軍民導報》文藝欄為契機,結識錦連、羅浪等文友。1956年參加台北相思樹俳句會。1968年成為「台北歌壇」的會員。1970年創設「台北俳句會」,並任會長,每年刊行《台北俳句集》[1]。同年,華文小說〈蟹〉榮獲第一屆吳濁流文學獎。1992至1993年於臺北縣立文化中心開設漢語俳句教室,推廣灣俳(漢文俳句),嘗試在現代詩之外另造新的詩體,影響了日後臺灣的自由句。[2]1994年加入「台北川柳會」。2003年出版《台灣俳句歲時記》[3],2004年榮獲第三屆正岡子規國際俳句賞。因多年致力於介紹日本文化,2006年獲得日本天皇頒贈旭日小綬章。同年,獲得真理大學頒發的第十屆台灣文學家牛津獎,並舉行黃靈芝國際研討會。[4] 文學之外,其尚於1946年師事蒲添生,學習雕塑。1962年以雕塑作品〈盲女〉入選法國巴黎國際青年藝術展,1963年〈盲女〉獲得第17屆省展特選第一名。1965年成為「臺陽美術協會」雕塑部會員。1985至1993年協助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光華》日文版之翻譯、考證、編輯。 得獎作品合集
小說
俳句
文學評價日本學者岡崎郁子教授,稱黃靈芝以日語持續創作許多作品,廣及俳句、短歌、詩、小說、隨筆、評論等文類,具他人無法企及的(他の追随を許さない)文藝性,為戰後台灣最優秀的作家之一。[5]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版《黃靈芝小說選》的編譯阮文雅,稱:「黃靈芝以天才/頑童特有的反骨,刻意挑戰讀者感官的想像底線;也可視為作者對現代文明的嘲諷。也許因而使得作品讀來不褪流行與時彌新,應為黃靈芝小說文學的一大特點」。[6] 其他,有關黃靈芝研究的專論,可參閱: 劉淑貞,〈黃靈芝文學研究—以《台灣俳句歲時記》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論,蔡華山教授指導,2006年。 岡崎郁子,《黄霊芝物語—ある日文台湾作家の軌跡》,東京:研文出版,2004年。 下岡友加,《ポストコロニアル台湾の日本語作家 黄霊芝の方法》(廣島:溪水社,2015年)。 張文貞,〈黄霊芝の小説に描かれた「理想」—「紫陽花」「仙桃の花」「ユートピア」を中心に〉,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論,阮文雅指導,2019年。 岡崎郁子著,林雪婷譯,《黃靈芝的文學軌跡:一位戰後以日語創作的台灣作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年。 家族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