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代天府23°11′25″N 120°15′30″E / 23.1902314°N 120.2582449°E
麻豆代天府又稱為蔴荳五王廟,為臺灣臺南市麻豆區之王爺廟,與國立曾文農工相鄰,是麻豆區最大的廟宇,亦為台南總佔地面積第二大廟宇,僅次於南鯤鯓代天府。重建於1956年(民國45年),因分靈眾多麻豆代天府與南鯤鯓代天府為全台的五府千歲開基總廟 沿革發跡明崇禎年間,泉邑啟建王醮,晉江縣富美宮,李、池、吳三尊千歲,隨王船東巡,該王船漂流至當時的蔴荳港(位於麻豆東隅地名為「牛稠庄水堀地」處),當地先民恭迎並且就地搭建茅草土牆之寮供奉此三尊千歲。[1]:293-294[2] 1662年(明永曆十六年),先民有感於神明保佑,加上生活條件好轉,並集資擴建,改以磚造神殿,廟號曰:「保寧宮」,即「麻豆代天府」之前身。[1]:293-294[2] 落沒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因蔴荳港地理因素,地脈形成龍湖鳳穴,湖中一老木棉樹,每逢花季盛開時,彷彿帝王御用之涼傘一般,沾有天子靈氣。某日巡台御史行經麻豆,見此奇景,便奏請清廷,假借建水堀頭橋之名,暗行破壞當地風水地理之實,以石卵、棕衣、木材等阻擋靈泉湧出之處,並以石大量車阻厄地靈,龍湖鳳穴之地形遭到破壞。不久,該地竟遭災變,港口航道淤塞,蔴荳港逐漸落沒,人丁俱失,千歲易狩他鄉。又因當時麻豆瘟疫擾民,當地居民合議恭請千歲回當地遶境,護佑在地平安,自此沿襲成例,因此每年皆有「迎香」回當地的慣例。[1]:294[2] 1857年(清咸豐七年),牛稠庄人丁星散,保寧宮遷建在麻豆庄的頂街,廟號改為「保安宮」。[1]:294 重建麻豆居民依照往年慣例,於每年3月末,至北門南鯤鯓迎請五府千歲至麻豆繞境祈求平安,至四月下旬再將神明送回。直至1953年左右(民國42年),五府千歲至麻豆遶境時,屢次指示,水堀頭龍湖鳳穴地理需要修復,但地方人士半信半疑,認為此乃乩童之誤解。 1956年(民國45年),信眾循例自南鯤鯓迎請千歲至麻豆,農曆4月初6日下午,五府千歲振發神輿至水堀頭插香,並指示重啟靈穴,信眾依照指示挖掘,果然發現石車,麻豆、官田、下營居民得知後熱烈參與,最後於龍頭之處挖出石車36粒,龍喉處挖出巨石72粒,外加棕蓑和種種民間避邪之物,昔日地靈被阻並非虛言,更奇妙的是,自從開龍喉後,飲龍喉水夙疾皆除,塗龍鳳土頑疾見效,因而轟動全台,眾善信紛紛前往龍湖鳳穴求取龍喉水、龍鳳土或祈求平安、瞻禮神跡。地方仕紳有感於神恩,提倡組建廟宇,即成立「麻豆代天府建廟委員會」,並共同推舉呂廷復氏總董其事。該提議也受到了信眾們的熱烈迴響,紛紛慷慨解囊協助建廟。廟地訂於「保寧宮」原址,於農曆11月26日動土興建、12月12日剪料、12月28日寄樑。 1958年(民國47年),農曆3月20日,中殿入火安座。 1960年(民國49年),農曆2月7日,前殿上樑。 1962年(民國51年),農曆9月25日,後殿寄樑。 1963年(民國52年),農曆2月29日,前殿竣工。 1965年(民國54年),農曆9月15日,後殿上樑。 1966年(民國55年),農曆九9月25日,後殿入火安座。 廟方於10年間先後完成前、中、後殿以及,兩旁廟室、香客休息所、大會議廳,以及前後庭園花苑。 1976年(民國65年),首次啟建「祈安七朝清醮」建醮大典。 1979年(民國68年),斥資近億興建「觀光巨龍」。 1982年(民國71年),文物大樓落成。 1983年(民國72年),觀光巨龍開放。 1990年(民國79年),天壇格局之觀音寶殿落成。 2002年(民國91年),北香客大樓落成。麻豆代天府整體建設大功告成。[2][1]:294-298 祭祀與活動該府大殿供奉著李、池、吳、朱、范王等五府千歲,後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城隍爺、福德正神和註生娘娘,觀音殿則主奉觀世音菩薩,太歲殿奉斗母和六十太歲星君,除此亦供奉東嶽大帝[2][1]:299。 遶境麻豆香:為麻豆地區著名的遶境活動之一,每3年由麻豆代天府舉辦,為台南5大香科之一,1956年之前為每年固定舉辦,後則改為每3年舉辦,固定於牛、龍、羊、狗年舉辦一次,農曆三四月間(國曆四月最後一個週末)舉行[3][4]。 建醮祈安七朝清醮:每12年舉辦一次(每逢龍年舉行),該府於1975年委員會通過決議擇期舉辦「祈安七朝清醮」活動,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該建醮大典,自1956年於因水堀頭龍喉鳳池重現,代天府五府千歲重新建廟駐蹕以來,已於1976年、1988年、2000年、2013年分別啟建4次[5][1]:299[4]。 儀式內容:
祭典以下資料參考麻豆代天府2021文化民曆
建築特色
環境正門
後苑
觀音殿
參見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