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堡奇人
《高堡奇人》(英語: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是科幻小說作家菲利普·迪克於1962年所寫的架空歷史小說。故事發生於1962年的美國,設定15年前軸心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擊敗了同盟國,美國向大德意志帝國和大日本帝國投降。 《高堡奇人》雖不是第一本架空歷史小說,但該小說確立了這種故事形式為一種文學類型。它于1963年獲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而且使得菲利普·迪克在科幻小說圈中出名。它是菲利普·迪克所著小說中結構最緊密、角色最清晰者之一,而且几乎没有使用如科技創新和星际旅行等常见的科幻小說題材。 2015年改编为同名电视剧,于2015年1月15日在亞馬遜影片播出。[1] 情節故事背景《高堡奇人》書中的世界與真實歷史的分歧點,在於1933年美國總統小羅斯褔被刺殺一事。在書中,他的繼任人是副總統約翰·南斯·迦納,其後由约翰·W·布萊克(John W. Bricker)所取代。兩人皆無法使美國從經濟大蕭條中復甦過來,而對即將到來的戰爭仍墨守孤立主義。 由於美國經濟不景氣以及實行孤立主義,英國及歐洲其餘地區落入德國和意大利手中。蘇聯在1941年蘇德戰爭中崩潰並被德國和日本瓜分佔領,多數斯拉夫人被滅絕。戰爭中倖存的斯拉夫人被限制在一個類似保留區的封閉區域中。打败蘇聯後,意大利在德國的支援下擊敗在北非戰場殘餘的英軍並佔領了埃及、蘇丹、黎凡特及阿拉伯等地,德國亦佔領餘下的同盟國非洲殖民地並分給了已完全親軸心國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及自己的傀儡政權維希法國。日本猛攻珍珠港,完全摧毀美國的太平洋艦隊。由於日本軍力擴張,日軍在1940年代初期攻佔了夏威夷、澳洲、新西蘭及西南太平洋。 雖然美軍於1942年2月暫時奪回夏威夷,使得美國國民普遍相信形勢將被扭轉,社會上出現了短暫的樂觀主義情緒,同時同盟國對軸心國控制區發動空襲,一度阻延了其攻勢,但是好景不長,軸心國的軍力終究較同盟國為雄厚,在挺過了同盟國的反擊之後便大舉反攻。在美國的大部份盟國戰敗後,同盟國敗勢漸現,不久之後日軍重奪夏威夷,美軍已經無力阻止。 歐亞非大定後,軸心國開始入侵美洲,在此以後,美國落入軸心國之手,許多重要城市受到嚴重損毀。 1947年,同盟國向軸心國投降。美國東岸被德國控制,建立納粹美國;加州及其餘西部各州由日本管治,建立美利堅太平洋國。美國南部各州以一種假獨立形式存在,這些州分大多是猶如維琪法國般的傀儡政權。洛磯山脈各州及中西部大部分地區維持自治,因為德日雙方認為它們不重要,也可作為緩衝區。英國領導人及將領和其他盟軍領袖在戰後被送上法庭接受戰爭罪行審訊(例如對德國城市實施地氈式轟炸)。 在希特勒因梅毒而癱瘓後,納粹黨黨務部長馬丁·鮑曼成為領導德國的新元首。納粹德國創造了一個殖民帝國,繼續大肆屠殺那些被他們認為是低等種族的人民,屠殺在他們控制區內的猶太人,並在德佔非洲展開大量種族滅絕屠殺。日本與納粹德國不同,他們沒有打算清除佔領區內「不需要的」種族。 納粹德國繼續其火箭計劃,到1962年,他們已有用於洲際旅行的火箭,並發射火箭上月球及火星,進行太空探索。小說也提到,德國已在使用彩色電視。 在同一時間,日本在大部分亞洲和太平洋的領土上繼續較溫和但獨裁的管治。像現實中在二次大戰後的美國和蘇聯一樣,日本和德國在戰後互不信任,雙方皆擁有核武及陷入冷戰。 在小說中,鮑曼死後,其他納粹黨人如戈培爾及海德里希爭奪帝國總理一職。不同的納粹派系有的欲與日本開戰,有的對太陽系殖民更感興趣。 故事情節本作品沒有一個中心情節,而是圍繞幾個有點關聯的故事情節:
书中书《高堡奇人》中幾個角色讀過一本雖然在纳粹地区被禁止但卻仍相當流行的小說,名字是《蝗虫成灾》(The Grasshopper Lies Heavy),作者豪索尔尼·阿本德森(Hawthorne Abendsen)。这是一部书中书,描述一個軸心國戰败的架空歷史,儘管这个歷史和《高堡奇人》中的历史相比,与現實歷史更为相似。 在阿本德森的小說中,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在暗殺中倖存下來,並在做了两届总统之后,于1940年放弃競選連任,以示对乔治·华盛顿做两届总统先例的尊重。下屆總統雷克斯福德·特格韋爾(真实历史上为罗斯福的经济顾问,曾任波多黎各总督,但並未當過總統)命令美國太平洋艦隊驶离港口,使得珍珠港轟炸損失減少,所以美國加入大戰時有更多海軍艦隊武力。 在小說中,英國對勝利做出的貢獻比歷史記載的多,而美國和蘇聯則較少。大戰轉捩點是英國在非洲戰勝德國將軍埃爾溫·隆美爾所率領的德國軍隊,英國前鋒穿過高加索山脈和蘇聯剩餘軍隊會師,並指導蘇軍在史達林格勒獲得勝利。義大利叛變加入同盟国對抗軸心國。英國、苏联在戰爭最後攻占柏林。 在二战中,大英帝国借助美国力量铲除了纳粹德国对英伦本土的威胁。戰爭過後,仍然由邱吉爾領導的英國並沒失去它的帝國,而美國与由蔣介石統治的中國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关系。當美國1950年解決了造成緊張關係的兩大族群的種族爭議時,大英帝國仍維持白人種族主義。英国拒绝放弃任何殖民地,反对马歇尔计划并同西欧各国组成邦联。二战后英国皇家海军依靠武力重新控制了东南亚。英国要求继续驻军在中国、日本境内进行殖民统治。东亚问题最终导致了民主的美國向集权的英國宣战,然而在苏联的中立默许下,以英国为首的联军在大西洋战役胜利后最終击败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殖民帝国霸权。 《高堡奇人》中,一般民众傳言《蝗虫成灾》的作者阿本德森住在一個高度戒備的堡壘中,其綽號就叫「高堡奇人」。这正是《高堡奇人》名稱的由來。 相關資訊引用《易經》作者迪克聲稱他寫高堡奇人時,用了古代中國的哲學書《易經》來決定情節發展。他甚至在一次訪問中不高興地抱怨《易經》使得情節太詳細瑣碎了。 [2] 《易經》貫穿整部《高堡奇人》。书中描述,在日本佔領美国之後,《易經》的影響力穿過了大洋洲。許多書中角色,包括日本人和美國人,都用它卜卦來做重要決定。书中的作家阿本德森用《易經》來寫《蝗虫成灾》。书中朱丽安娜在最后用《易經》卜卦,询问《易經》為甚麼作家要写《蝗虫成灾》、人们能夠从中领悟什么,得到的卦象是中孚,此卦象有「诚信」的意思,暗示《蝗虫成灾》中轴心国战败的情节是真確的,而《高堡奇人》中的世界是虚幻的。 話題討論《高堡奇人》最突出的話題,就是真實的現實進入虛假的現實穿透深度的問題。這可以從小說中幾個方面看到:
透過這些話題,迪克暗示這個問題,誰或者什麼是造成這種現實裡層穿透的原因?為什麼這原因要將我們所熟知的現實變成欺騙?這些話題在迪克後來幾部小說中提出。 高堡奇人也有關於正義與不正義(通過弗林科對納粹迫害的感覺),性別與權力(通過朱丽安娜和乔伊的關係),差恥心與身分(通過奇尔丹對美國文化的新的自信心与從前有限的对美国文物的懷舊和著迷的对比),和文化上法西斯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影響(通過小說,尤其是在處理納粹統治世界後,尾隨而來生存價值的缺乏,和種族優越主義和種族歧視,在日本人、美國人和德國人這幾個角色中都能看到)等話題。 納粹德國贏得第二世界大戰這個構想,在其他作品如《祖国》《星艦前傳》的兩集《Storm Front I》和《Storm Front II》中,和《星際爭霸戰》的《The City on the Edge of Forever》一小節中,也有探究討論。 軼事
續集迪克在1967年訪問中表示:「計畫要寫《高堡奇人》的續集。所以在《高堡奇人》沒有真正的結局。我想要把它當作是開放式結局,將會繼續到日後的續集。」[3]他明白指出自己他將數次開始來寫續集,但是從沒有持續很長,因為他太心煩於原先對《高堡奇人》的探究,而且沒有辦法堅持回頭再讀一次納粹。 他也暗示那被提議的續集要找其他作者一起合作:「有人必須來到而且幫助我制作《高堡奇人》的續集。有人要有能忍受從一堆線去找出它們的源頭的體力;例如,假如你要開始寫關於萊因哈德·特里斯坦·尤根·海德里希的故事,你必須要進入他的思維。你可以想像進入海德里希的思維嗎?」 相关条目参考资料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