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次元駭客》(英語:The Thirteenth Floor,香港译《十三度凶間》)是一部1999年的科幻惊悚电影,由喬瑟夫·盧斯納克执导。本片大致改编自丹尼爾·F·加羅耶的1964年小说《三重模拟》,以多重模拟世界为设定。电影获得2000年土星奖最佳科幻电影提名,最後敗給《黑客帝国》。[2][3]
剧情
在1998年[註 1]的洛杉矶,汉农·富勒拥有一家高科技公司,并进行了模拟世界的研发。这个模拟世界的系统位于第13层楼[註 2],系统可以通过链接人脑,和模拟世界中的对象转移意识,从而模拟1937年的洛杉矶。[2][4]
一天晚上,汉农·富勒被杀害,警探拉里·麦克贝恩随即展开调查。麦克贝恩在调查时遇到了道格拉斯·霍尔,其为汉农公司研发员,也是汉农指定的公司继承人,此外声称为汉农女儿的简·富勒也现身。尽管道格拉斯从未听说过简·富勒,两人之间却有一种Déjà vu的感觉。[5]
在同事杰森·惠特尼的协助下,道格拉斯进入1937年的模拟世界,将意识转移到银行柜员弗格森的身上,试图寻找汉农在模拟世界中留给自己的线索。在回到1998年的现实后,道格拉斯遭人勒索,但不久勒索者也被杀害。警方因此将道格拉斯逮捕,简·富勒为道格拉斯出具了不在场证明,洗脱了其嫌疑。
道格拉斯再次接入模拟系统,进入1937年的世界。道格拉斯找到了汉农对应的模拟链接对象,格里尔森。格里尔森回忆起自己曾将一封信交给了酒店调酒师阿什顿。道格拉斯追上阿什顿。阿什顿告诉道格拉斯,他已经看过了汉农留下的信,并按照信中提供的提示,发现了自己身处的世界是虚拟的。发现真相的阿什顿试图杀死道格拉斯,道格拉斯勉强逃出了模拟世界。
返回现实世界的道格拉斯受到启发,也按阿什顿提及的方法,将车驶向禁区,结果发现世界的边缘竟是一些绿色的数字线条,原来1998年的洛杉矶也只是一个模拟世界。这时简·富勒向道格拉斯解释了真相,她自己来自2024年的世界,1998年的洛杉矶仅是诸多模拟世界中的一个,但却是其中唯一一个开发出了“模拟世界中的模拟世界”的地方("a simulation within the simulation"),[6]
此外,自己的丈夫大卫曾将意识转移到1998年的道格拉斯身上,并控制其杀害了汉农·富勒。简·富勒表示自己已经爱上了这个世界的道格拉斯。
这时,惠特尼在链接1937年的阿什顿过程中,在1937年的世界里因车祸身亡,阿什顿的意识因此转移到1998年的惠特尼身上。在1998年的世界中,阿什顿要求道格拉斯带自己看第13层楼的模拟系统。简·富勒的丈夫大卫嫉妒成怒,再次将意识转移到道格拉斯身上,先杀死阿什顿,再试图杀死简·富勒。警探麦克贝恩赶到,击毙了被大卫意识操纵的道格拉斯。在2024年的世界中,大卫的意识因此灰飞烟灭,道格拉斯的意识转移到了其身上。道格拉斯和简·富勒最终在2024年的世界中圆满地走到了一起,全剧终。
演員
本片的设定主要包括了1937年、1998年和2024年三个世界。
演員
|
角色和简介 (1937年)
|
角色和简介 (1998年)
|
角色和简介 (2024年)
|
克雷格·比爾科 |
约翰·弗格森 银行柜员 |
道格拉斯·霍尔 高科技公司的研发员 |
大卫 简·富勒的丈夫
|
葛雷琴·莫爾 |
不適用 |
娜塔莎·莫利纳罗 杂货店收银员 |
简·富勒 汉农·富勒的女儿
|
阿明·繆勒-斯塔爾 |
格里尔森 古董收藏店店主 |
汉农·富勒 高科技公司的拥有者 |
汉农·富勒 简·富勒的父亲
|
文森·唐諾佛利歐 |
杰瑞·阿什顿 酒店调酒师 |
杰森·惠特尼 霍尔的研发员同事 |
不適用
|
丹尼斯·赫柏特 |
不適用 |
拉里·麦克贝恩 洛杉矶警察局警探 |
不適用
|
施瑞·阿普萊碧 |
布里奇特·马尼拉 酒店舞女 |
不適用 |
不適用
|
李昂·里皮 |
不適用 |
律師 |
不適用
|
瑞夫·休頓 |
不適用 |
乔伊 高科技公司的保安 |
不適用
|
珍妮·麥克拉蘭 |
不適用 |
艾琳 高科技公司的前台 |
不適用
|
Steven Schub |
不適用 |
泽夫·伯恩斯坦 洛杉矶警察局警探 |
不適用
|
艾莉森·拉曼 |
酒店舞女 |
不適用 |
不適用
|
奖项和提名
相关轶事
相关条目
參考資料
脚注
參考資料
- ^ 1.0 1.1 The Thirteenth Floor. Box Office Mojo. [March 29,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0).
- ^ 2.0 2.1 Desson Howe. 'Thirteenth Floor' Breaks Down. Washington Post. May 28, 1999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4).
- ^ 菲利浦.狄克與電影《異次元駭客》. 國立清華大學開放式課程.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3).
- ^ Katherine Hayles; Nicholas Gessler. The Slipstream of Mixed Reality: Unstable Ontologies and Semiotic Markers in The Thirteenth Floor, Dark City, and Mulholland Drive (PDF).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17).
...clear-cut distinctions between real and simulated worlds blur as the two realms begin to leak into one another...
- ^ 'The Thirteenth Floor': Traveling in Cyberspace Can Get a Guy Cyberkilled. 纽约时报. May 28, 1999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2).
- ^ “The Thirteenth Floor”: How Likely Is it We Are Living in a Simulation?. Wondrium Daily. June 4, 2021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5).
- ^ ‘Hollow’ carves most Saturn Awards noms. Variety. Mar 14, 2000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5).
- ^ 26th Saturn Award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IMDb. Retrieved June 26, 2022.
- ^ Paul Clinton. Review: A letdown on 'The Thirteenth Floor'. CNN. May 28, 1999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2).
The German theater and film experimentalist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made a television film from the work, the 1973 "Welt Am Draht."
- ^ THE THIRTEENTH FLOOR (1999). Philosophical Films.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4).
- ^ Jonathan Foreman. They’re Out to Get You: From ‘the Matrix’ to ‘the Thirteenth Floor,’ Cyberthrillers Are 1999’s Hottest Cinematic Trend. nypost. May 26, 1999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5).
- ^ 'Thirteenth Floor' can't be for real; Review: 'Matrix,' 'eXistenZ' a tough act to follow for a good virtual-reality film. This stinker's got no chance.. 巴尔的摩太阳报. May 27, 1999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 ^ Robert Koehler. The Thirteenth Floor. Variety. May 21, 1999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5).
- ^ 'The Thirteenth Floor' is heading for the box office basement.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9-06-08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5).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