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茂
馬漢茂教授(德語:Helmut Martin,1940年3月5日—1999年6月8日),德國漢學家、翻譯家。先後畢業於德國慕尼黑大學(文學士)、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1966年),曾於德國波鴻魯爾大學任職東亞系中國語言與文學教授。畢生所撰專著、譯著、論文逾40種,主要研治中國文學、中國現當代政治及經濟,以及臺灣文學等範疇。[1][2][3][4][5][6] 生平1940年3月5日,馬漢茂出生於納粹德國黑森州卡塞尔。1961年,馬氏考入德國慕尼黑大學,修讀漢學及斯拉夫學,其後曾先後遊學於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及德國海德堡大學。[1][2]:733[5]:195-196 1966年,馬氏師承鮑吾剛教授及迪米崔·崔斯基教授,於海德堡大學修得哲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題目為《李笠翁論戲曲》;論文除研究明末清初戲曲家李漁戲曲作品及戲曲理論外,亦對李漁是否《肉蒲團》等作品之作者提出獨到的論證和見解。[5]:196-197 博士畢業後,馬漢茂先於1966至1967年間獲海德堡大學頒發中文助教獎學金,不久又獲德國科學基金會頒發博士後研究獎學金,以支持他先後於1967至1969年到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及於1970年到京都大學深造,並繼續從事中國文學研究。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馬氏編撰了《索引本何氏歷代詩話》(2冊)及《李漁全集》(15冊)等書,分別為清人何文煥所輯《歷代詩話》中歷朝共28種詩話,以及李漁著作等文獻編訂詳細索引及加上標點。[1][5]:196-197 1969年,馬漢茂於臺灣進修時結識了當時於臺灣大學就讀英文系的廖天琪。同年,廖氏畢業後,二人於臺灣結婚,並在1970年代初回到德國。[7][8][9] 然而,馬氏並未能即時重回學術崗位,而須暫時為報章雜誌撰稿以維持生計,當時不穩定的生活處境曾使其健康受損,既飽受失眠困擾,亦患上重度抑鬱症。[5]:195,198 1972年,中德建交,馬氏曾獲德國外交部聘為翻譯。同年,馬氏夫婦獲漢堡大學亞洲研究所聘任為臨時研究員;後馬氏兼任該研究所之中國顧問直至1979年,期間專注研究中國現當代的政治和經濟,尤其著重於毛澤東及其著作的研究和翻譯工作,先後創立了《當代中國》學報,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群眾組織》、《毛澤東評論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等論著,又與廖氏合編辭書《中德政治經濟詞彙》,向德國學術界引介了不少當時中國大陸的政經術語和概念。此外,馬氏夫婦亦與亞洲研究所的一個共有十數名成員的工作小組,著手編纂《毛澤東選集》,將毛澤東1945年以後的著作翻譯成德文。[1][5]:198[6]:283-284[10] 1977年,馬氏隨傅吾康教授完成了德國教授資格論文,其題目為《中國的語言政策》。[4]:224[6]:284 1979年,馬漢茂受聘為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東亞系中國語言及文學教授,此後一直於該系擔任教研工作,曾多次赴東亞和美國不同大學出任客席教授。[1] 1982年,馬氏完成編纂並出版合共7冊的《毛澤東選集》後,重新聚焦於文學研究和翻譯,關注更多中國現代文學乃至臺灣文學作品。他曾多次邀請中國大陸作家到德國交流訪問,於德國主持「中國新時期文學討論會」,又組織翻譯不同中國及臺灣現當代文學名家例如魯迅、巴金、錢鍾書、白先勇、馮驥才、李昂等人的著作,以擴大中國文學於德國的影響力。馬氏也是最早向西方引介高行健作品的漢學家之一,並推動了高氏長篇小說《靈山》的翻譯,對高氏於2000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有一定助益。[5]:198-199[6]:284-289[9][8] 1990年代,馬氏先後創辦了北萊茵-西法倫州「阿拉伯文、中文與日文語言中心」(Institute of Arabic, Chinese, and Japanese Language)和波鴻魯爾大學「衛禮賢翻譯研究中心」(Richard-Wilhelm-Übersetzungszentrum)創辦人,積極推動德國漢語教學及中國文學翻譯工作。1995年起,馬氏出任德語地區漢學協會(Deutsche Vereinigung für Chinastudien e.V., DVCS)主席。[11][5]:196 除學術事務外,馬漢茂亦關注中國政治及社會。1989年,六四事件爆發,馬氏夫婦於德國收到北京民運的消息後,工餘時間幾乎均投入海外民運,既舉辦研討會,向德國政府及議會寫信抗議,又曾組織德國學生上街遊行,聲援中國大陸境內民運人士,並為死者舉辦追悼會。[9] 二人也積極發表評論文章,如馬氏曾於《法蘭克福匯報》對六四事件作出公開譴責,並表示對民運人士的支持。[12][13] 馬氏夫婦對中國民運人士的高調支持,使二人遭禁止踏足中國,然而他們仍繼續為流亡海外的民運和異見人士奔走支援,當中包括方勵之、魏京生等人。[12][14][9][13] 逝世1999年6月8日,馬漢茂因重度抑鬱症病發而於德國哈廷根一所醫院跳樓自殺身亡,終年59歲。[5]:195[8] 事後,廖天琪曾致函德國《明鏡周刊》,藉回應一篇該周刊曾刊登的有關第三代抗抑鬱藥及其副作用的文章,透露馬漢茂自殺的原由。事緣馬氏之精神科主診醫生曾向其處方第三代抗抑鬱藥,然馬氏懼於其副作用而並未服用藥物的完整治療劑量。廖氏遂向該醫生要求讓馬氏入住精神病院接受精神科治療,但不果,而該醫生只轉介馬氏予一所位於哈廷根的醫院的自然療法部門,接受一名主治婦科和內科的自然療法醫生診治。最終,馬氏在求診期間,在位於該醫院五樓並被院方形容為「一個細小但安全的房間」("ein kleines, aber sicheres Zimmer")內攀窗一躍而下,其後不治。[15] 1999年6月18日下午,波鴻魯爾大學為馬漢茂舉辦追悼會。6月25日,馬氏的遺體安葬於科隆梅拉頓公墓。[16] 主要著述註:以下列出馬漢茂已出版之主要著述其主要通行版本,單篇論文恕未能盡錄,故不收入下列書目。[5][6]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