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牆馬頭牆,又稱馬頭山牆,是中國傳統建築中封火牆的一種造型,為徽派建築重要標誌之一。因其牆頂部分形似馬頭而得名[1]。依據馬頭牆頂的馬頭形狀可分為鵲尾式、印斗式、坐吻式、金印式或朝笏式等[2]。 功能由於傳統建築多以木造之,且為節約用地,房屋間的街巷都相當窄小[3]。因此,為防火災的蔓延,便在屋與屋間加上大幅高出屋面的山牆[4]。此外,高大的山牆與其屋簷使牆頭不致被雨水淋濕,保持房屋木結構的乾燥,進而達到保護木製主架構的作用[1]。 分類
馬頭牆隨屋頂斜面層層疊落,呈梯級狀[2]。以三至四層較常見(一說二至四層),多至五疊,俗稱「五嶽朝天」[2][1]。疊數的層層堆疊,亦有家族人丁興旺之寓意[1]。
變體在湖北、湖南、江西流行一種飛簷翹角式的馬頭墻,以湖南的最爲明顯,如平江縣杜甫墓祠的封火墻。 其中湖南湖北的類似“︶”形、江西的類似“︺”形,如沿溪镇江畔村的封火墻。 這種翹角的馬頭墻不同于前述鵲尾式馬頭墻,江西不少馬頭墻僅爲鵲尾式,並非“︺”形翹角馬頭墻。 參見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