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烈霸部落馬烈霸部落(泰雅語:Malipa),又名新望洋,為臺灣南投縣仁愛鄉力行村的一處泰雅族部落。[1] 地理馬烈霸部落位處真列巴山(圖曼山)山腰,西邊為帖比倫溪、南邊為瑞岩溪,兩溪於山腳匯聚為北港溪。[2]部落道路依照山勢而規劃,大致上分為上、中、下部落。[2] 起初族人居住於現址下游北港溪沿岸,後因人口增加和溪流改道,遷居至今新望洋公墓附近。民國65年(1976年),該地地質開始出現下陷、滑坡等情形,經測量後建議搬遷至西南方地質較為穩定之處,遂在此重新規劃道路並播遷族人。[1] 名稱由來目前馬烈霸部落名稱起源主要有兩種說法,目前的名稱為日治時期昭和年間所定名。[3]
馬烈霸部落又名「新望洋」,為大正元年(1912年)時任隘勇線前進隊長依田勝雄警部見馬烈霸部落可看見壯麗雲海,猶如大洋,故取名為「望洋」。民國65年(1976年)政府執行遷村,便將新址命名為「新望洋」。[6] 歷史抗日活動明治42年(1909年),台灣總督府開始執行「霧社方面隘勇線前進後續行動」,計畫征討北港溪上游諸社,遭到馬烈霸族人反抗。三月於今力行二號橋處擊退日軍,然受制於日方後續增援。五月被迫談和,並於社內建立警察駐在所。[2] 明治44年(1911年),日警開始拆除骨架(專為放置首級之櫃)和收繳槍枝計畫,遭遇族人反對。[7] 大正元年(1912年),總督府執行「白狗隘勇線前進行動」,將隘勇線推進至北港溪上游,並沿線設立警戒所。[7] 大正二年(1913年)八月,Plmwan(畢魯莫岸)社發起反抗活動,迅速為日警鎮壓,畢魯莫岸社全數滅亡,馬烈霸區域自此逐漸穩定。[7] 基督教化1945年後,首先進入馬烈霸部落傳教的為長老教會太魯閣族籍傳教士,約於1950年代中期完成部落內傳教工作。[8] 特殊地標「三棵樹」位於新望洋公墓一帶,為部落成立之初的地址。相傳昔日因人口成長,原部落無法負荷,故有三兄弟各自帶領部分族人分頭找尋新獵場和土地。臨行前種下三棵櫸樹,象徵泰雅族人本是同源,應當團結一致。此處也是早期部落青年出草後懸掛首級之地,今已有其中一棵櫸樹因颱風而倒塌。[3] 「洋港瀑布」,民國六十一年(1972年),時任南投縣長林洋港批准興建長達五十四公里的力行產業道路,改善部落交通環境,以利農作物出口。完工後村民為感念林洋港闢路之功,將力行產業道路19公里處之瀑布命名為「洋港瀑布」。[9] 傳說軼事
其位址現已被開闢為高麗菜田。[12]
交通部落聯外交通主要依靠力行產業道路,可通往紅香、翠峰或霧社地區。[13] 參考資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