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掌血
飛龍掌血(學名:Toddalia asiatica,英文名稱:Asian Toddalia、Asiatic toddalia root、Lopez Root、Orange climber )[4][5][6][7],為芸香科飛龍掌血屬植物[3][5]。英文俗名Orange climber 意為「會攀爬的橘樹 」[6]。本種因莖幹上滿佈倒生狀皮刺,若不小心誤觸定必鮮血淋漓,兼攀緣的生長習性侊如龍騰飛翔一樣,故而得名飛龍掌血[7]。 別名別稱飛龍斬血、爬山虎、下山虎、入山虎、蛇退步、猴子香櫞、雞爪簕、狗欄子、狗柑子、貓爪簕、牛丹子、牛麻簕、牛麻簕藤、八百棒 、八大王、白見血飛、白三百棒、黃大金根、黃椒、黃椒根、黃樹根藤、黃肉樹、細葉黃肉刺、小葉黃肉樹、紅三百棒、三百棒、三叉藤、三文藤、大架歸、大救駕、小挌藤、小格藤、小金藤、溪椒、抽皮簕、刺枇杷、刺米通、迷通果、鉤藤子、簕鉤、勒鉤、油婆簕、畫眉跳、血棒頭、血淋甲、血見愁、血見飛、血蓮腸、見血而亡、見血飛、見血亡、見血散、見而散、散血丹、散血飛、破皮見血、嘛磚藤、野花椒、冬花椒、山胡椒、山橘、土冰粉子、溫答、燒酒鉤、鐵掌米樹、亦雷、硬諾實者實剛、烏面刺及萱子刺等[3] 分佈本種現分佈於亞洲的中國大陆、台灣、日本、越南、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緬甸、老撾 、不丹、尼泊爾、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國或地区;非洲的南非、斯威士蘭、莫桑比克、贊比亞、馬拉維、津巴布韋、盧旺達、扎伊爾、坦桑尼亞、烏干達、肯尼亞、蘇丹、埃塞俄比亞、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留尼旺等國或地区[1] 。中國國內分佈於廣西、海南、廣東、福建、湖南、湖北、甘肅、貴州、 河南、四川、陝西、雲南及西藏等省區[1],喜攀緣於次生林中的灌木或小喬木之上,石灰岩山地也常有分佈[8]。 形態特徵飛龍掌血是一種常綠木質藤本植物[9],呈蔓生狀[10],高約2-5米[11]。根淡硫黃色[8],粗壯[9],折斷後有紅色汁液摻出[12];莖幹黑褐色[11],橫斷面黃至棕色,具有甚多下彎的皮刺[8];皮刺褐色,基部擴大,長約2-3毫米[13];幼枝淡綠或黃綠色[9],先端密披褐色粉狀絨毛[10]或密披灰白色短毛[8],及白色圓形皮孔[13];老枝褐色[12],木栓層較厚,具疏生的縱向細裂並凸起的皮孔[8];三至四年生的枝幹上皮孔呈圓形而細小[8];木材質地堅實,管孔中部大,髓心部細小,木射線細而密[8]。 葉葉為三出複葉[10],互生[9],具柄[14],葉柄長約1.5-4厘米[11];小葉片橢圓形、長圓形、倒卵形或卵形,形狀變化較大[14],紙質或近革質[11],先端短尖、漸尖、急尖而鈍頭或尾狀長尖,有時微缺,基部楔形而略偏斜[13],兩側不對稱,表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11],兩面均密生半透明腺點[9][14]及無毛[11],幼時兩面中脈披短柔毛[11],背面中脈凸出[11],全緣或具細鈍鋸齒[13],側脈纖細[8],近無柄[11],長約2[14]-9厘米[15],寬約0.7[14]-4[8]厘米;葉片於光照下可見密生的透明油點,揉搓時具柑橘葉的香氣[5][16]。 花花單性[11],雌花稍大於雄花[15],白色至淡黃色,密披紅褐色短柔毛[9];總花梗披黃色短柔毛,連花序軸長約1-5厘米[11];花梗披黃色短柔毛,長約2-3毫米[11];花序軸密披栗色或棕褐色短柔毛[14];苞片細小,呈鱗片狀[9];萼片4-5枚,卵狀三角形,基部合生,外面密披短柔毛[13][14],長約0.5毫米[13];花瓣4-5枚[11],卵形、長圓形或披針形[13],先端稍鈍或急尖,表面疏生透明腺點,疏披短柔毛[13],後脫落至無毛,內面無毛[11],長約2-3.5毫米[8],寬約1-1.5毫米[11];雄性花為傘房狀圓錐花序,腋生[11],花較多;雄蕊4-5枚,較花瓣為長,伸出花冠之外[11];花絲線形,無毛[11];花藥橢圓形,背着藥[11];退化子房,無毛[14]。雌性花則為傘房狀圓錐或總狀聚傘花序,花較少,退化雄蕊4-5枚,長約為子房的一半[11];花絲扁,無毛;子房圓球形或近圓筒形,具柄,披疏生的短柔毛或近無毛,具透明腺點[11];花柱柱頭盤狀[11]。 果果為漿果[5],近圓球形,橙黃色至朱紅色,果皮肉質[11],平滑[14],皮含麻辣成分[8],具3[9]-8[10]條縱向淺溝紋及具深暗的腺點[11][13],溝紋乾後明顯,成熟時果味甜[8],直徑約5[11]-10[8]毫米;每室內常有種子1-2顆[11];種子腎形[11],亮黑色,具光澤[13],具極細小的窩點,種皮硬骨質[9],長約4[11]-6[13]毫米,寬約3-4毫米[11],厚約1.5毫米[11]。 用途本種根皮可供作染料[5];果皮含麻辣成分[8],可供作胡椒的代替品[5];莖枝可供製作煙斗[8]。 醫藥用途本種以全株入藥[12],主要使用根部,根部四川稱為黃椒根[11],味苦、麻,性溫,有小毒,具活血散瘀、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等[8],主治感冒風寒、胃痛、腸胃病[11]、風濕骨痛、肋間神經痛、咯血、瘧疾[11]、跌打損傷等[8];根部浸酒後可治筋骨痛、紅痢及淋症等[11][14]。 參考
延伸阅读[在维基数据编辑]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