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音三太子電音三太子是台灣興起的一種表演次文化,為電音、本土次文化與傳統民俗藝陣三太子的結合。 電音三太子發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雲林北港,一說是嘉義朴子[1]。但可考據的是,在各地方的電音三太子表演團成形前,臺灣南北各地宮廟殿宇藝陣已皆有類似的藝陣巡演。電音三太子的原形即是臺灣傳統藝陣的「大仙翁仔(或作大仙尪仔)[2]」。 而神明祭祀和電音舞曲之所以會結合,本土鄉民表面的解釋是:源於表演三太子的人員,大多為本土青少年。而這些族群多有出入舞廳的行為,因此便把舞廳的電音加入。 若追根究柢,探討三太子的種種裝扮和行為所為何來,如咬著奶嘴、戴著各式眼鏡、白色手套、拿著螢光棒、隨著電子音樂跳舞等等。電音三太子的種種裝扮道具及行為,源自於舞廳。把種種舞廳內使用的道具、物品、音樂等,都複製在他們表演的電音三太子上(在三太子藝陣與來自舞廳的電音結合之前,三太子藝陣的人偶是沒有咬奶嘴,戴白色手套和各式眼鏡)。而衍生出人們奉祀為神明的三太子藝陣,會有三太子咬著奶嘴,戴著各式眼鏡、舞廳裡常使用的白色手套甚至拿著螢光棒,隨著搖頭電音舞曲搖頭晃腦,騎著改裝速克達行進的奇景,為一種台灣特有的文化及宗教信仰。 台灣民俗藝陣團體在出巡時無意間結合了電音與三太子,不料此種新鮮的表演形式竟大受歡迎[3],倣傚的民俗藝陣團體逐漸增加,進而形成一種台客文化的熱門象徵;2009年世運電音三太子表演團登上高雄世界運動會開幕式後[4],電音三太子又相繼於台北聽障奧運會、上海世界博覽會、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等國際大型活動上演出。電音三太子甚至在台灣以外地區也大受某些人士歡迎與關注,成為西方學者研究人類學的一種行為[5]。 電音三太子已成為此種表演文化的一般性名詞,雖然民俗藝陣團體「朴子太子會」聲稱已申請版權註冊,但實際上該申請並沒有通過版權註冊。[6]。 參看註釋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