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輝
陳寶輝(1931年8月18日—2020年10月13日),臺灣高雄市人,內科醫生,歷任臺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臺北市仁愛醫院院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等職,因推廣內視鏡技術等貢獻獲第廿八屆醫療奉獻獎。 生平早年陳寶輝生於1931年8月18日[1],出生地為高雄市[2][3],與高雄陳家為親戚[4],住西子灣[2]。 陳寶輝為高雄中學畢業[4],1950年考取臺灣大學醫學院[2]。1958年,至金門作軍醫時,正逢八二三炮戰,便為陣亡士兵驗屍[2]。退伍後,至台大醫院內科行醫,從住院醫師、總醫師到主治醫師[2][3]。 陳寶輝娶陳印娥為妻[3],包含長子陳宜民的四位兒子都從醫[5]。 仁愛醫院1963年,在台大醫院內科主任蔡錫琴建議下,陳寶輝轉入仁愛醫院[6]。仁愛醫院自創始即延攬台大醫院醫師,有多任院長升任北市衛生局長的記錄,使得該院較婦幼、中興等老醫院,有較佳的發展條件,尤其消化道醫學[6]。柯賢忠出任仁愛醫院院長後,特別拉拔學弟陳寶輝,希望藉由陳寶輝內科專長配合,使仁愛醫院能達到「內外兼修」[4]。當時仁愛醫院附近以低收入戶居多,加上健保未推行,陳寶輝便只對窮苦病人五十元掛號費,有時甚至倒貼[2]。 日本發展出較適合人體的軟式纖維內視鏡後,陳寶輝就聽從宋瑞樓建議,1968年自費去日本進修此技術,兩年後自引進纖維內視鏡回臺灣[3]。陳寶輝也取得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博士[2][4]。 陳寶輝將內視鏡推應用於診斷食道、胃、十二指腸疾病等,之後專攻胃內視鏡以早期診斷胃癌[2][3]。1971年,仁愛醫院完成臺灣第一例經導管動脈栓塞療法和內視鏡胰膽管攝影[6]。1979年,仁愛醫院完成全臺灣第一例肝癌肝動脈導管栓術[7]。陳寶輝也樂於對其他醫院醫師傳授所學,使仁愛醫院在市立醫院中深獲好評[3]。像是林奏延、璩大成、陳潤秋等,都跟陳寶輝學過胃鏡技術[2]。 陳寶輝在上下班時,會在車上看書[8]。雖他在學術領域上佔有一席之地,但也會帶孫子去行天宮收驚,並認為宇宙間有些事情是無法用科學解釋[9]。上任院長後,他於1987年8月在仁愛醫院頂樓興建祭祀院公、院婆的小廟,以讓病患祈求[10]。 在院長期間,陳寶輝推行院內禮貌運動,由專業性禮儀顧問傳授園方服務人員該有的禮貌態度,成為臺灣公立醫院第一次突破性的作法[11]。陳寶輝也用人唯才,提拔能力不錯的醫生上位,而獲底下好評[4]。 北市衛生局1993年,市長黃大洲被市議員要求若衛生局長一直空缺就凍結預算,於是便打電話拜託陳寶輝作衛生局長[2]。1993年5月14日,陳寶輝出任衛生局長,仁愛醫院院長由副院長余光裕升任[12]。陳寶輝任內,整合各市立醫院資源,對愛滋病防治、婦幼衛生保健、毒品防治特別著力[3]。1996年9月24日,陳寶輝從局長退休時,獲市長陳水扁致贈金盤、金戒指,感念任內為萬芳醫院公辦民營、與三歲以下幼兒醫療補助等貢獻[13]。 晚年陳寶輝局長退休後回到高雄,擔任阮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並成立肝病治療中心,率領醫療團隊前往澎湖偏遠地區作義診[3]。因妻子依然住台北,陳寶輝就每周搭飛機或臺灣高鐵南北奔走[2]。2014年,陳寶輝退休回到台北療養大腸癌[3]。 2018年10月12日,第二十八屆醫療奉獻獎名單公布陳寶輝因胃纖維內視鏡技術等貢獻,獲頒特殊貢獻獎[7]。2020年10月13日,被譽為「台灣內視鏡之父」的陳寶輝辭世[3][14]。10月30日,總統蔡英文頒褒揚令[15]。 參考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