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里阿巴里(鄒語:Auari、Avayi、Avai)亦有記為阿猫里、阿吧哩,是台灣民間傳說中的一名鄒族頭目。據說漢人所稱阿里山的名字便是源自於他,然此阿里山一名由來的說法與現存文獻史料並不吻合。 傳說傳說中阿巴里是達邦社的一名頭目,生活在18世紀中期(1750年代),由於他勇敢而擅長打獵,每次帶族人進入山中狩獵時都可以有大量收穫,族人視他為英雄,漢人因此稱此地為阿巴里或阿巴邑山,最後直稱阿里山[1][2]。 阿巴里的史料史料中有關「阿巴里」的記載,1719年吳鳳與「阿里山土官阿猫里」(台語猫音ba,與va不同)簽訂贌租契約,贌租原屬鄒族伊母祝群(imucu)盧麻產社(romasana或yovcana)所有的番仔潭(今竹崎鄉灣橋附近,轉音稱鹿滿村),1788年以後,同音的「阿吧里」亦幾次出現在贌租契約上(應為不同一人);[3]:138-1431788年與1790年「阿里山總社」「番頭目阿吧哩」等人因協助平定林爽文事件被兩次安排前往北京為乾隆商壽;久美部落Luhtu社群(鹿楮社)族人流傳 Avai 頭目兩度渡海出征,從敵人Hongte(疑為皇帝)拯救兄弟的傳說,而現今久美部落故頭目的夫人仍保存據稱當時乾隆所賞賜的「龍袍」。[4]:6-10另外,1886年,嘉義前山大南勢上下八社社長「阿巴里」等一千七百餘人歸化,但無法確定這些社群是否和鄒族有關。[5]而在這些記載之前皆早有「阿里山」一名。 阿里山名稱的史料現代流傳阿里山一名來自鄒族頭目之名「阿里」的說法,最早始於1967年出版的《嘉義縣志》,引述自當時在戰後來台的吳鳳鄉阿里山林場技師柳竹青的說法,後來又出現了另一個頭目「阿巴里」的說法。 反駁研究者研究阿巴里與阿里山之名的傳說,認為這項傳說與現存文獻史料並不吻合,2003年生態學者陳玉峰教授撰文斥責此說為「漢人創造想像的神話」:
另外,過去所指稱的「阿里山」並不是山,跟現在的阿里山區位置不同,而是靠近平地的淺山區。綜上所述,將阿巴里的傳說連結到阿里山的命名,很有可能只是不明白鄒族文化的漢人道聽塗說而記載下來的[13][5]。 其他說法關於阿里山名字的來源,另有說法認為是日治時期時,阿里山屬於一個名叫「A-buy」的高氏族人(即白色恐怖受難者高一生的先祖)獵場,並且被日本人口誤說成「阿巴里」,阿里山也就被稱為「阿巴里的山」,但這個說法同樣有阿巴里傳說與現存史料文獻不吻合的問題。 阿里山名字來源,目前主要的說法來自日治時1938年出版的《台灣地名研究》,安倍明義記述阿里山來源已不可考,但自行猜測「阿里」可能為清初台灣府城南側、鳳山以南東側內山族群的通稱「傀儡」,為當地平埔族(馬卡道族)稱呼山上的原住民為「Kali」台語音譯Kale的K音脫落,變成阿里山的名字,但許多學者都不同意此猜測。2011年鄒族學者Pasuya Poiconu(考試委員巴蘇亞·博伊哲努教授,漢名浦忠成)發表論文〈阿里山在哪裡?阿里山認知差異初探〉論述,台語「傀儡」(Kale)早在清初以前就是指鳳山以南東側內山族群的通稱,與阿里山遠在台灣府城北側兩天路程相差過遠,兩者也都早被列為「歸化生番」,不太會混淆。例如1855年劉家謀《海音詩》即清楚區分南到北傀儡社、阿里山十八社番、王字頭(泰雅族)。而鄒族對此山區早以Psoseongana(意為松樹之地)名之。[7]:116-121除了現在台語中還保有「Kali」的音外,捨棄K音確也是台灣原住民語方言變化的常態之一[13][5],然此說亦無法與荷蘭、清初文獻阿里山的記載吻合。 參見註釋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