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瓷
锔瓷是一種中國傳統的陶瓷修復工藝[1],指用延展性强的金属片(金、银、铜、铁)通过敲击成形,制成扁平菱形的騎馬釘(称为锔钉、锔子),将已破碎或出现璺痕的陶瓷器结合起来的技术。[2][3][4] 名称《玉篇》解释“锔”字为“以铁缚物”[5][6],原本并未特指陶瓷修复,而更多用于建筑、造船等行业。古代对这种手法称为“钉钉”[7]或“骨路”[8]。今天此手艺一般用作修复锅、碗,其手艺人在今北方方言中称为“锢炉匠”“锢炉子”“锢漏子”“锢漏锅”“锢镥子”“锢露子”“锔匠”“锔盆(碗)儿的”“锔漏子匠”“锔碗匠”“小炉匠”“碗儿匠”;晋语太原话称为“钉盘儿碗的”,吴语称为“钉碗担”“修缸担”“补甏担”[9]“修坛匠”[10],闽南语称为“钉陶工”“补鼎的”“补硘仔”“补钉”,粤语、客语称为“补镬公”“补镬佬”。[11][12] 历史使用钉子修补器物由来已久,如古希腊萨摩斯岛的萨摩斯红陶,便使用金属条绑接或用 X 型铆钉连接修补。[13][2]中国最早有据可查的以钉子修补瓷器的记载,有不少文章认为是宋代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画中出现了疑似为锔匠的人物像[3][13]。然而也有研究认为,锔匠不见于北宋原本,仅在明代仇英摹本中出现过类似人物,而谣传所用的人物像实来自清代周鲲的《村市生涯图册》,因此不能将年代定位至北宋。[14][12][15] 最早确切地以文字形式记载锔瓷的,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6],其中写明使用金刚石“钻玉补瓷”,已经具备了今天的锔瓷技术的主要要素。嘉靖37年(1558),王问所绘《煮茶图》中已经有了明确的锔钉修补过的瓷罐,而到了万历11年(1583)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其《中国札记》中则对锔瓷工艺流程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12]外国的锔瓷,最早有据可查的是日本的青瓷茶碗“銘馬蝗絆”[17]。伊藤東涯在享保12年(1727)为其写作一篇《馬蝗絆茶甌記》,其中亦说明传自中国。除此之外,在欧洲18-20世纪,锔瓷也曾辉煌一时,出现了大量锔补的瓷器文物。[14] 在东乡族聚居的临夏州东乡县,有不少地名以当地传统上聚居的工匠行业命名,其中锁南镇伊哈池村之「伊哈池」,在东乡语中即意为「碗匠」[18],东乡族钉匠手艺亦被评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具旧时的锔匠走街串巷,肩挑扁担,扁担两旁各一个提梁小木柜,分别装各种工具和生火用的风箱。[12][註 1]扁担上会挂“行标”——“三角飞檐旗”,且会配拨浪鼓(或双面有槌的小铜锣),以作吆喝。[15][4] 锔瓷钻锔瓷钻,也即民间俗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中的金刚钻。一般分为三个种类:
也叫“手拉钻”,流行于山东地区。 其形制为:一根木制的15-20cm左右的立杆,一端镶有钻头,另一端装有可活动的构件,以手持固定;一根木制横杆,横杆一端固定有皮筋,绕在立杆上绑好。使用时,固定立杆,左右拉动横杆即可。
流行于河南地区。 其形制为:一根铁制的5-10cm左右的立杆,立杆一端镶有钻头;一把类似于二胡所用的弓;一块石头或金属,称为“手骨”。使用时,将弓弦在立杆上缠绕一圈,将手骨放在掌心以防止摩擦到手掌,扣住立杆固定,左右拉弓即可。弓钻的原理与皮钻相同,但由于弓弦程长,铁立杆半径短等多方面原因,弓钻速度最快,但较易磨损。
也叫“舞锥”“舞钻”,流行于河北地区。 其形制为:一根木制立杆,底部镶有钻头,靠近底部固定有一块陀螺(或类似的配重物);一根横杆,绳线固定在横杆两头,并缠绕在立杆上。使用时,固定立杆,上下推拉横杆,立杆在陀螺带动下旋转。[15][12][19] 此外,尚有手摇钻等其他种类。[19] 锔钉又称“锔子”、“扒钉”、“蚂蟥钉”或“蜈蚣钯”[20],吴语称作“褡钉”“碗褡”或“褡襻”,呈“ㄇ”形,通常为匠人根据待修复器皿状况,剪出合适的金属片现场打制。一般为柳叶形騎馬釘,外表状似现在的订书钉,但并无一定之规。在做工艺品修复时,也会使用经过精心设计的特制花样的锔钉,称为“花钉”。[12][19] 其他此外一般还会用到锔钉锤、剪刀、镊子、锔钉钳、金刚锥(杭州话称“箍子棒”)、弧勾刀、毫钩、锉刀、砧子、生铁块等。[21] 技艺作为手艺的锔瓷又称“锔活”,分为面向民间生活器皿的“粗活”(“行活”、“常活”)和面向工艺品的“细活”(“当活”、“秀活”)两类[12][3][2],后者又称“锔活秀”。无论哪一类,通常都以以下流程进行: 前期准备
实际操作
文化民俗吆喝民谣
最常见的吆喝。通行于各官话区。
兰州话吆喝。
西北东乡族钉匠吆喝。
济南民谣。 西北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地方戏保留节目,如陕西鼓书。 衍生熟语
上海话俗语,意义同上。
锔匠修复瓷碗时,需要将碎碴子拼好,故有此语。
济南话歇后语。济南话“不拘”表示“无所谓”。
吴语歇后语。“嗞咕嗞”为钻眼时的拟声词。 參見备注
参考资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