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龜樹
金龜樹(學名:Pithecellobium dulce)[4][5],別稱牛蹄豆、羊公豆、洋酸角、洋皂莢、甜肉圍誕樹及甜肉圍涎樹等[3][5],為豆科含羞草亞科猴耳環屬植物[3]。本種開花時的特別香氣,常吸引大量金龜子聚集停棲於此樹,據《臺灣通史》第28卷中的記載「金龜樹:以金龜多宿之,故名」[6][7];或因本種特殊的二大二小複葉,遠看像是一隻展翅飛舞的小金龜,故而得名金龜樹[4]。 分佈本種原產於墨西哥[8],現分佈於北美洲墨西哥;中美洲[9]的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危地馬拉、薩爾瓦多;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委內瑞拉[2];亞洲的中國大陆、台灣等熱帶乾旱地帶[9]。中國國內分佈於廣西、廣東、香港[10]、福建、雲南等省份[9][11]。多生於曠野或林邊[12]。人工栽培可透過播種或扦插法繁殖[13]。 用途金龜樹的樹皮含單寧30%[8][9]可供作黃皮染料[5],木材可供製作一般建築用材及箱板之用[9],心材可供製作車輛及農具[8],葉及莢果可供作飼料之用[8][9],假種皮於墨西哥供製作檸檬水之用[9],常栽種作行道樹、綠籬、庭院植物[5],亦因本種耐鹽、耐風常栽種作海岸定砂之用[4][14]。 形態特徵金龜樹是一種常綠喬木植物,中等大,樹形不規則,高約8-15米[4]。樹皮密生皮孔,灰白色[8];莖表面塊裂狀,彎彎曲曲[4],常具瘤狀突起[5],有明顯的橫紋[4];枝條通常下垂,細長柔軟[14];小枝具一對棘針新芽,嫩芽紅色[4]。木材具異味[8]。[9] 葉葉為二回羽狀複葉[11],由4枚小葉片組合成一片複葉[4];羽片一對,互生[5],每一羽片上有小葉一對,小葉對生[5],在羽片及小葉着生處均具有1-2[11]枚由托葉變態為的針狀刺[4];小葉片堅紙質,腎形[14]、橢圓形、卵狀橢圓形[11]、長倒卵形、斜卵形[5]、斜卵狀橢圓形[8]或倒卵狀長圓形[11],基部略偏斜或鈍[8],頂端鈍或微凹[11],大小差異甚大,無毛,全緣[5],葉脈顯著,中脈偏於內側,背面葉脈較表面凸起,長約2-5厘米,寬約2-25毫米;羽片柄、總葉柄及小葉柄均披柔毛[11]。[9] 花花為頭狀花序,細小,常具有短的總花梗[12],於枝頂或葉腋處排列成狹圓錐或總狀[11]花序式;花萼呈漏斗狀,5裂[11],密披白色[11]長柔毛,長約1毫米;花冠漏斗狀[11],5深裂[8][11],淡黃、淡綠[14]、白色或綠白色[5],密披白色[11]長柔毛,中部以下合生,連雄蕊長約3-6[12]毫米[11];雄蕊基部合生成單體[8],突出[4];花絲長約8-10毫米[9]。 果果為莢果,條形[11],呈唸珠狀螺旋捲曲[5],膨脹,成熟時淡紅色[14]扭曲開裂[4],長約10-14厘米[11],寬約1厘米;內藏種子6-8枚[8];種子黑色,包於粉紅或白色的肉質假種皮內[9],種柄絲狀[11],具有白色的種臍[12]。[9] 參考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