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 (編輯)
金鐘(?—),本名冉茂華,湖南常德人,1980年移居香港,任香港政論雜誌《開放雜誌》和專門出版中國禁書的開放出版社總編輯。[1]1986-88年與《明報》社長金庸筆戰有關金庸「對周、鄧的崇拜」以及金庸小說裡的「明君」思想。 家世父親冉鵬(1906–1978)是中華民國經濟部官員[2],1931年參加第一屆國民政府高等文官考試獲第三名[3],並有《倉皇辭廟:副主計長冉鵬日記(1949-1950)》出版[4]。金鐘的長兄叫冉茂芹,台灣著名畫家。外甥鄧亦農,亦是畫家。[5] 妻子Stacy Mosher(漢名毛雪萍)是美國人,是楊繼繩《墓碑》(講述1958-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大飢荒)的英語翻譯者。[6]密西根州立大学英語本科(1976-1980),特拉華大學英語碩士(1980-81)。[7] 生平早年曾任北京、昆明水利水電設計院技術員。中學數學教師。從事寫作。1980年移居香港,1981年任《七十年代》雜誌編輯,1985年任《爭鳴》月刊執行編輯,1987年任《開放雜誌》創刊總編輯,1994年任開放出版社總編輯,2000年任《開放網》主編。 開放雜誌主編金鐘是《開放雜誌》聯合創辦人(另一人為哈公),並自1987年創刊起擔任主編。[8]由於哈公在創刊半年後逝世,《開放雜誌》由他接手。[9] 1990年代後,開放出版社發展書籍出版業務。多次被中共軟性統戰,被中央統戰部、僑會約吃飯。金鐘不去大陸,既是不為,也是不能。1996年,他與司徒華、李柱銘等人一同被列入中國禁止入境黑名單。他自言「禁書真正的讀者都在大陸。過去大陸客來港,很多都會帶兩三本回去,這是平常的事。」[9]2015年末李波被失蹤(銅鑼灣書店股東及員工失蹤事件)後,2015年12月叫停原定出版的余杰新作《習近平的噩夢》[9]。2016年2月,[1]移民美國。[9] 上海移民香港的作家胡志偉長期工作於《開放雜誌》,寫了專文鞭韃金鐘的新聞道德和處事不公。[10] 主編書籍金鐘匯整輯錄前人的研究成果,編成三本書:《紅朝宰相—— 周恩來人格解剖》(1998年初版,2012年再版)[11],《遇羅克,中國人權先驅》(2012)[12],《三十年備忘錄》(2017初版[13],2018年修訂版[14])。 另外,他身為開放出版社主編任內,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包括:李志绥《反叛的御醫:毛澤東私人醫生李志綏和他未完成的回憶錄》(1997)、张戎夫妇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2005)。 與《明報》金庸筆戰![]() 爭辯周恩來1986年,金鐘與《明報》社長、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筆戰。1986年金鐘發表《另一個周恩來》批判周恩來在文革時對毛澤東忠君,而「一個國家從一個災難走向另一個災難,它的總理卻是一個聖人,我認為這是一個神話」[15](註:見三年困難時期大飢荒和文革期間主要災難列表);金庸在社評裡反駁「周對毛愚忠」的看法,稱讚周「顧全大局維繫政權」。[8] 爭辯鄧小平、金庸與鄧小平的關係![]() 1981年7月18日,金庸被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後,[16]金庸創辦的《明報》被指從此對中共軟化。[17]1988年,金庸對中國1997年收回香港之後的選舉制度提出雙查方案,[18][19]屢被批評太貼近中央意思,金鐘在《解放雜誌》1988年專文揭露金庸與鄧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觸的歷史,其中寫道:[17] 金庸2018年死後,金鐘對他的回憶文章廣為傳播,[8]當中也詳述了1980年代筆戰的背景。 後人分析金庸與鄧小平《明報》前副總編輯、大律師吳靄儀博士在金庸逝世的2018年主講一場紀念金庸座談會,[20]她亦同意金庸有「明君」思想,並特指《鹿鼎記》的韋小寶有忠君勤王的情節,康熙又反傳統地是書裡唯一的英雄。[20]她亦指出: ![]() 《文匯報》駐北京記者程翔在金庸逝世的2018年一場紀念金庸座談會,[22]對金鐘提到的鄧小平與金庸的關係作了更多披露: 程翔亦指出金庸寫武俠小說,乃源於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廖承志出點子指令當時任職《大公報》(中共機關報)記者的金庸在該報連載武俠小說推高其銷量,達到了中共「文化統戰,團結群眾」政治目的。[23] 相關條目
引用文獻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