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红石
金红石(英語:rutile)是一种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钛的矿物,在矿物学上属于金红石族[2]。属于四方晶系,是二氧化钛最稳定的型態。此外,二氧化钛的同质多象变体还有板钛矿、锐钛矿和赤荻石等。 名称其英文名称起源于拉丁语rutilus,由18世纪德国著名地质学家维尔纳命名,意为“浅红色”[3]。 成分金红石属于TiO2的三个同质多象变体之一,也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的那个。常含Fe2+、Fe3+、Cr、Nb、Ta、Sn等类质同象混入物。其中富含Fe时被称为铁金红石。Fe2+和Nb5+(Ta5+)可与Ti4+构成异价类质同象替换,当Nb含量大于Ta时,称铌铁金红石,当Ta含量大于Nb时,称为钽铁金红石。金红石的成分可以作为标型特征:碱性岩中的金红石常富含Nb;基性岩和岩浆碳酸盐中的金红石往往含V;伟晶岩中的金红石通常含Sn;月岩中的金红石则富含Nb和Cr[4]。 形态金红石晶体质脆,属四方晶系。常见完好的四方短柱状、长柱状或针状,与形成条件有关;双晶呈膝状双晶和三连晶以及环状六连晶,也可见非常少见的心状双晶;集合体呈致密块状。金红石具有平行于柱面的两组不明显的解理。 光学性质金红石常见褐红色、暗红色,也可见黄色、橘黄色、绿色,铁含量高者呈黑色。具金刚光泽至金属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 其光性为一轴晶正光性,折射率为2.616~2.903,双折射率为0.288~0.294[5],色散为0.280~0.330。具多色性:黄至褐色,暗红色至暗褐色;钽铁金红石为灰、黄、棕黄,绿,红棕;铝铁金红石为黄绿、红褐,暗褐绿、褐黑。 在紫外荧光灯下呈惰性。
产地&产状金红石形成于高温条件,主要产于变质岩系的含金红石石英脉和伟晶岩脉中,此外常在火成岩中作为次生矿物出现,或以粒状见于片麻岩中。由于其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在经过岩石风化后,也常见于砂矿中。 大而漂亮的金红石晶体主要产于澳大利亚、巴西、美国、墨西哥、挪威、马达加斯加和瑞士[6]。其它产地还有俄罗斯、法国、中国的湖北、山西等。 应用天然金红石作为矿物包体十分常见,如金红石发晶、红宝石、蓝宝石等,常常是宝石各种特殊光学效应的成因之一。合成金红石曾被用于仿钻,被称为“五色钻”[7]。黑色金红石曾被切磨成刻面宝石以用于丧礼首饰[6]。 金红石是炼钛的矿物原料。钛合金广泛运用于军工、化工等领域。人工金红石可制造优质的电焊条;钛白粉可用于制造白色颜料、油漆、涂料、人造丝的减光剂、白色橡胶和高级纸张的填料[4] 。 参阅外部链接参考文献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